策展人:楊玲
學術主持:賈方舟
開幕式:2018年1月19日 20點
繪畫不僅是人類借助技能的一種視覺感受的傳遞,更是人類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所以說繪畫絕不僅是一種藝術語言,更是一種超然的精神勞作。歌頌故土、展現時代、禮贊生命,真正偉大的藝術,一定伴隨著心靈的誠實與感動。
即將于1月19日晚8點開幕的“回鄉——忻東旺的藝術人生”展,正是立足于忻東旺的藝術成長軌跡,立足于他對故鄉、時代和眾生的描繪,立足于他在時代變遷中感同身受的藝術表達。
他一方面渴望逃離故土,突破身份的限制,一方面又以動情的畫筆勾勒出屬于家鄉的樸實記憶;他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了由農民工向大學教授身份的轉變與跨越,一方面又選擇記錄著農民工在現代生活中的不安與局促、艱難與困惑、憧憬與失落;他一方面不斷精進著對油畫藝術語言的探索,一方面又用中國文化的元素演進著傳統的油畫,展現著人性的豐富,并賦予了油畫一種民族文化的特質與品格。
盡管和眾多天才型畫家一樣,忻東旺匆匆走完了他的藝術人生,帶給中國油畫和所有愛他的人無盡的惋惜與思念。但他似乎很早就知道命運給予他的期許,不僅堅定的選擇了繪畫的道路,更是很早就形成了對風格的自覺與敏感。他用生猛的畫筆、寬闊的視野和強烈的社會關懷將時代人物融入到了藝術創作中。通過對生活的近距離體驗與感受,對人的真切觀察與理解,通過不停頓的寫生與探索,忻東旺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的人性世界,也通過手中的畫筆真切地反映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側面。
不僅如此,在中國油畫百年的發展道路中,在幾代油畫人于“東方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探索中,忻東旺從漢唐陶俑與中國古代壁畫和石刻中,領悟到了寫實油畫、肖像畫表達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比例”和“表情結構”,進而從“情”入手,讓藝術真正能夠被欣賞者直接感知與接受。
忻東旺的藝術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從山西起步的。他十九歲時來到山西,在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十六年,這里雖不是他的出生地,但他的藝術血脈卻緊緊地與山西這塊沃土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從山西走出去的藝術家,這片曾經滋養過他的土地渴望游子的歸來,且山西博物院近年來一直關注著與山西有地緣關系的藝術家,并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場展覽,獲得了社會和學界的廣泛認可。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山西博物院將此次展覽取名為“回鄉”,經過近兩年的準備,身處他鄉的忻東旺,終于踏上了回鄉的旅程。
展覽通過80幅油畫、36幅水彩素描、30件輔助展品以及早期的炕圍子和玻璃畫,共同搭建了一處了解與懷念忻東旺的藝術空間。展覽由三部分構成:人間故土、時代肖像和意象表達,這三個板塊代表著他藝術歷程的三個時期。人間故土(1963——1994)是他的成長期,于河北、山西兩地早年艱難的漂泊與求索,給予了他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敏銳的審美能力;時代肖像(1995——2008)是他的藝術道路走向成熟的時期,他首先于時代巨變中捕捉到農民工身份的尷尬,隨后將目光投向了社會底層的邊緣人與普通人,用畫筆塑造著時代中的眾生表情;意象表達(2009——2014)是他在油畫民族化方向上探索的新階段,這一時期他以“筆意”取代“筆觸”,創造出了充滿個人色彩的、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國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的最后是忻東旺工作室的場景復原,墻上壁畫(復制品)中的十一個人物都是參與裝修的工人師傅們。忻東旺的藝術生涯起步于墻上的炕圍子,展覽的最后還是落腳在墻上,只不過當初是他去農民家中作畫,末了是他將農民工畫在自己家的墻上,這樣一個巨大的轉變本身就極具傳奇色彩。展廳中這一前一后兩處“家庭空間”的營造,不僅希望給予忻東旺游子回鄉的親切,更希望讓每一位前來觀展的好友都能在展廳中找尋到過往相處的美好記憶。讓情在展廳中涌動,讓愛常伴你我。
生命注定是一場遠行,忻東旺在他有限而飽滿的生命中,一直循著那盞照亮他生命的藝術的小油燈,不斷地努力著、前進著,從民間的小畫匠走到了藝術的高等學府,并終將在中國油畫的發展歷程中寫下自己的名字。現在,走累了的忻東旺,想要重新看看這片給予他藝術滋養與靈感的土地,想要重新看看這片給予他最初藝術表達欲望的土地,想要重新看看這片土地上他的父老鄉親,他要回鄉了!
忻東旺(1963-2014),祖籍河北省康保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卓有成就的藝術家與教育家,他的作品多描繪社會大眾的平凡生活,其創作面貌和藝術品格令人矚目。代表作《誠城》、《早點》、《消夏》、《裝修》等,曾于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清華美院美術館舉辦過題為《村民列傳》、《相由心生》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