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10-08-16 11:56:24 來源:中國建筑家網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劃時代的世界,人類的進步更需要我們人物攝影師用藝術的創造力拍攝出藝術精品,用攝影這種超國界的無聲語言體現藝術的價值。對于人物攝影作品,我始終有點偏愛,當然僅局限于欣賞。近日,我意外地發現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先生的《古巴本色》、《古巴人》這兩本畫冊。
這兩本并不算厚的畫冊,之所以能吸引我,除了書中收錄的百余幅形神俱佳的人物攝影之外,還有就是畫面如油畫般的經典。
《古巴本色》、《古巴人》是一本形象的攝影作家的傳記,也是一冊現代歷史的風情畫。
羅伯特先生攝影作品的本色是一個“真”字,坦蕩清純,胸無宿物,那是和詭譎多變的現實生活相矛盾的。
羅伯特先生的作品是“人和家”,現代人的厄運和困難是“無家可歸感”。攝影家思考的就是喚醒你、我、他(還有她)的“家園感”,使喪失家園的人“有家可歸”。
我所說的“家”,當然不是指“成家立業”的家,不是指你那兩室一廳7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
攝影家的“家”不是具體的“家”。攝影不是尋找具體的事物,攝影所追尋的對象是數學的數、點、線究竟是什么。攝影意義上的“家”,是指精神上的平衡和安寧。羅伯特先生攝影的信念是一個“愛”字,愛人民、愛生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別是社會的公平合理,人類的崇高理想。這是一種平凡而又高遠的境界,他像《神曲》中的但丁那樣神游,為了攝影事業,長期在貧民窟里穿梭。這不但需要堅韌,需要虔誠,更需要不斷修煉自身情操的完美。
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美國《國家地理》助理編輯克里斯•約翰斯對人物攝影有過這樣的評論:“在一個攝影師的職業生涯中,要想拍出真正令人滿意的照片,需要跨越的時間和距離是極大的,甚至可以用幾周、幾個月、幾年的時間或者幾千英里的距離來衡量。因為攝影,每一天都變得無比漫長,這些充滿了疑慮的日子,折磨著每一個在異域進行著創作的攝影師,特別是那些頂尖高手。”觀羅伯特先生的人物攝影,他不僅是表現人物的外表形象極其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正確反映時代的特征,環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等諸多元素。羅伯特先生拍攝的特點不求張揚,心甘情愿蝸居在古巴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洞察秋毫,反映時代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有道是攝影是對直覺、幻覺世界的陳述??茖W和攝影是揭開直覺世界的面紗??茖W是揭開第一層面紗,攝影是揭開第二層面紗。世界一共有幾層面紗?當然,藝術不能用簡單地政治化,關鍵看他是反映什么思想內涵,通過它能得到什么啟示,產生什么作用。羅伯特先生的作品來自古巴的平民人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具有一種親和力。他還有一個習慣,當一幅作品完成后,便會把它送給被拍攝對象,聽取意見。羅伯特先生說:“一位攝影師很難判斷自己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性。有一次,我把一幅制作精良的作品拿給一位老媽媽看,她拿著照片一動不動地看著,淚水奪眶而出,我說不出這幅人物肖像有多打動我。”由此可見,人物攝影不僅要求藝術精湛,制作精致,更需要突出人情的親和力。難怪攝影師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對這種親和力滿懷情深地說:“一張出色的人物攝影作品有一種表達被攝者內在精神力量,它是跨越時空和語言文化的障礙,傳達出簡單而普遍的信息: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個人,我希望你能見到他(她)。”我們時代的結癥所在,歸根到底是人與人性,人與自身的相遭遇。一次,羅伯特先生為一個平民拍照,留下了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那次被攝者不堪合作,羅伯特先生不得已只能選擇被攝者坐在自己屋里眺望遠處的風景的背影按下了快門。盡管拍攝時羅伯特先生滿懷絕望,但恰恰是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通過影像架起了一座誠信的橋梁。羅伯特先生對此頗有感悟地說:“我記得我們分手的時候,被攝者一言不語地陪著我一直走到院子的門口才與我道別。我看著他那微笑地目光,淚水分明是在眼眶里打轉。”
人說人在得意、幸福的時候,并不需要攝影;處于精神孤獨、危機四伏的困境,則倍感需要。
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羅伯特先生的人物攝影作品具有藝術性和欣賞性。他的作品均來自底層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在人民大眾中產生廣泛的影響,許多老百姓看了之后都很感動,都愿意讓羅伯特先生拍攝;其結果引起共鳴產生藝術效應。對此,攝影師約迪•科布認為產生這種藝術效應和藝術魅力是:“我們需要屬于自己人物的攝影畫廊——勾勒我們的自身、家庭、朋友——典雅高貴、魅力十足、深情款款而不是驚恐不安、令人討厭或痛苦不堪。我們不堪回首家族的葬禮,卻要把婚禮留在美好的記憶里,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安慰。”其實,約迪•科布所認為的藝術魅力正同羅伯特先生所傳遞的感情基調是一樣的,他們傳遞的是一種信息內容,造型技巧及其審美程度。羅伯特先生對一張具有感染力的藝術人物攝影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作品要運用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處理方式和拍攝技巧,以及富于美感的表現形式,才能夠吸引觀眾,引起注意。記得羅伯特先生在上海朱家角為一名畫家所拍的一張照片,畫家被安排在竹簾里,環境晨霧彌漫,營造出畫家作畫之前的構思狀態,那種沉思所形成的“霧里看花”,猶如樂曲中的主旋律在不同的樂器上以強弱不同的音色所進行的變奏。我贊賞這種朦朧美,而厭惡那種玩弄技巧的含糊性。評論家利厄•本德阿韋德對這種狀態的描寫也情有獨鐘,他說:“一個人的性格遠比他在任何一瞬間被展示出來的形象都要復雜得多。也許我們只能希望照片能為我們了解一個人提供的一些幫助。我贊同這個主張,因而把攝影從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負擔中解放出來,并邀請讀者敞開心扉接受攝影的真正性和想象力。”所以說,優秀的人物攝影要由觀察力,想象力和表現力,三者統一起來才有個性,只有是獨特的,個性的,才有可能成為藝術的,才有可能具有更大的欣賞價值。攝影是攝影家心靈的歷史;是他的心靈運動的軌跡和記錄。
評判一幅人物攝影作品的藝術性和可欣賞性,要依據視覺的吸引力,審美的導向力,情感的沖擊力以及攝影本身的技術質量?,敻衲蠄D片社攝影師斯圖爾特•富蘭克琳曾竟這樣評判人物攝影作品的價值,他說:“很多最好的人物攝影作品都給人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美,而這種美與攝影對象的相貌并沒有多大關系。正如桑塔亞納提醒我們的那樣,‘美是一種情感因素,是我們的快樂,但是我們把它看做是事物的一個本質特征。’可能正是這種攝影對象和攝影師之間的情感聯系決定了一幅人物攝影作品的價值。”羅伯特先生說:“攝影圖像不等于藝術形象,圖像只是被攝景像的簡單實錄,淺層次地重復,客觀存在;而藝術形象則需要從被攝影物背后滲透出一定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它具有個性特征的典型,是具體性和概括性有機結合的統一體。”觀羅伯特先生的人物攝影作品,他鏡中的人物注入了相當的作者主觀色彩,其區別在于有沒有審美價值?,敻衲蠄D片社攝影師戴維•艾化•哈維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通常記住的都是人的面孔。不是名字,只是面孔。我們每個人的腦子里都存儲了成千上萬的人的臉。由于這種特出性;人物攝影理所當然地永久鎖定了其在攝影領域的重要位置。”羅伯特先生的人物攝影之所以引起觀者的震撼;它具備了雙重審美特征:一是與其它藝術一樣,它有藝術的共性;二是要有攝影獨特的美,那是一種形式;又是一種感受,但卻是獨特的,從未有的,絕對新鮮的,令人驚嘆補己的……攝影當以影響千百萬人的視角、視野和心靈境界為目標。
人物攝影作品既然是藝術作品,那它是有價值的,一幅值千金,同時又是無價的,無價之寶,難以用金錢衡量。
|
-
-
-
-
郵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