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實中..2009-09-07 19:01:29 來源:中國建筑家網
20世紀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是“自由美學”。該美學認為,“人本質”是“自由”,接著“從人本質解釋美本質”,或認為“自由”源自“物質生產”,于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為哲學基礎,從現實層面解釋“美本質”,由此形成“實踐論美學”;或認為“自由”源自人的“純粹直覺”或“直覺體驗”,于是乞靈于德國伽達默爾等的哲學“解釋學”,從意識層面解釋“美本質”,“后實踐論美學”由是發端。該美學問題多多,但根本上,還是視人為“自由”,從而不足為訓,應予解構!“人本質”是“自我”,從“自我”出發解釋“美本質”,建立“自我美學”,也許正構成21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必然選擇和真正希望所在!
一、“人本質”不是“自由”,“自由美學”不足為訓
20世紀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是“自由美學”。該美學的根本特征是:認為人本質是“自由”,接著“從人本質解釋美本質”。該美學主要包括“實踐論美學”和“后實踐論美學”。
“實踐論美學”基本上萌發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20世紀九十年代進入調整期,迄今不絕余響。代表人物主要是李澤厚、張玉能。如果李澤厚代表了前期那一批“實踐論美學”的積極開創者,努力建設者,那么張玉能則代表的是后期一批“實踐論美學”的堅定支持者,勇敢捍衛者。20世紀九十年代始,張玉能實際上成為“實踐論美學”的主要發言人和領軍人物。
在《美學四講》中,李澤厚重申了自己的觀點:“美的存在離不開人的存在。”①“美的本質和人的本質不可分割。”②“離開人很難談什么美。”③
為什么呢?
李澤厚講:“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的人化”④。他并宣稱:“在我看來,自然的人化說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在美學上(實際上也不只是在美學上)的一種具體的表達或落實。就是說,美的本質、根源來于實踐。”⑤這就是說,美源自“自然的人化”即“實踐”,在李澤厚,“實踐”,實際上是“物質生產”,與“自然的人化”是一回事。并且,這種觀點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論”作為強大的哲學基礎。
人的本質是什么?根據馬克思“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等思想,李澤厚實際認定了人的本質是“自由”,所以,他最終通過“實踐”把“自由”作為“美”的根本內涵落實下來。他講:“就內容而言,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實踐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現實肯定實踐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⑥。就此,“美本質”與“人本質”彼此聯系起來。
為突出強調“人本質”、“美本質”與“實踐”的相互聯系,他還更進一步指出:“自由(人的本質)與自由的形式(美的本質)并不是天賜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種主觀象征,它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自由形式作為美的本質、根源,正是這種人類實踐的歷史成果。”⑦
這樣,“人本質”是“自由”,人的勞動(“實踐”、“物質生產”或“自然的人化”)是“人本質”即“自由”的表現,作為勞動的結果就是“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美”就是“自由的形式”。“實踐論美學”由此形成。
與李澤厚比,張玉能的美學思想更貼近人,具有“人”的氣息,不過從根本上,張玉能的美學思想仍然是對“實踐論美學”的一種充實、豐富和發展。
在《實踐美學:超越傳統美學的開放體系》中,張玉能從“需要”、“勞動”、“社會關系”三個方面論述了馬克思對“人本質”的“科學規定”,但是,最終他還是把馬克思對“人本質”的“科學規定”實實在在地落腳在“勞動”上。他講:“在人的生成過程中,需要是內驅力,勞動是關鍵和根本,社會關系則是現實的表現。”⑧那么,“勞動”又具有什么性質或特點呢?受馬克思“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和恩格斯勞動“是人的自由活動”等論述的影響,張玉能進而又把人的“勞動”歸結為“自由”,于是乎,繞來繞去,人的本質還是“自由”。這樣,仍然在“人本質”是“自由”的基礎上,張玉能拓展和深化了“實踐論美學”。他講:“根據馬克思的論述,我認為,實踐,以物質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主體以物質條件為依據,訴諸對象世界這個客體的感性活動,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客觀活動,是人類自我生成、人類社會產生的根本。正是在這個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將自然‘人化’了,獲得了自己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同時人也將自己‘人化’了,使自己成為了區別于自然界的‘自由自覺’的生命存在。因此,人在這個社會實踐長期過程中,自身的內在需要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缺乏性需要伸發出發展性需要,由物質性需要引發出精神性需要,其中就生成了‘審美需要’。這種審美需要,使人在實踐中由實用目的進發到審美目的,在運用自然和社會的規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過程中逐步超越了實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而且這種轉變和超越不僅僅是在少數個人的圈子內,而是在一個群體(社會)之內普遍實現的,因此,人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這樣,在人的這種一定的實踐自由的基礎上,人與自然(現實)就產生了超越實用關系的‘審美關系’……而這種實踐的自由逐步發展到以審美需要和審美目的為主導方面時,審美關系的最集中的表現形式——藝術就產生了。”⑨就此,他得出結論:“美和藝術是‘多層累的突創’,‘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自由的感性顯現’,‘顯現人類自由的形象的肯定價值’,美感就是人在自己創造的對象世界中直觀自身的自由感。”⑩
與“實踐論美學”不同,如果“實踐論美學”認為人的本質即“自由”源自人的“物質生產”,從而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為哲學基礎,從人的現實層面去求解“美本質”,那么“后實踐論美學”則認為人的本質即“自由”源于人的“純粹直覺”或“直覺體驗”,從而乞靈于德國伽達默爾等的哲學“解釋學”,從人的意識層面求解“美本質”,代表人物主要是楊春時。
“后實踐論美學”也拘泥于現行的哲學教科書,把人的“勞動”、“實踐”僅僅理解、規定為人的“物質生產”,但從人的“物質生產”出發實在不能正確地解釋“人本質”,從而也不能正確地解釋“美本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后實踐論美學”在對“美本質”的解釋上不得已就把目光從人的現實層面移開了,從而轉向了人的意識領域,具體地說,它開始重視和關注人的所謂“純粹直覺”或“直覺體驗”,這樣,德國當代伽達默爾等的哲學“解釋學”就自然地構成了“后實踐論美學”的主要哲學基礎,“后實踐論美學”從而也具有了一種強烈的哲學“意味”。楊春時在《生存與超越》的“自序”中講:“80年代,是我與實踐哲學、實踐美學結盟的時代,雖然已經有所突破,但并未丟棄其理論框架,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與實踐派‘分手’,開始確立自己獨特的哲學、美學體系。”⑩所謂“獨特”,就獨特在“后實踐論美學”孤立地從人的意識領域來思考和解決“人本質”以及“美本質”問題。
從“實踐”出發不能正確地解釋“人本質”,從而也不能正確地解釋“美本質”,所以,“后實踐論美學”在自己的美學研究中就基本上放棄了“實踐”概念,而精心拋出個“生存”命題。楊春時講:“我認為,古典哲學把存在作為基本范疇,它往往被理解作為一種獨立于人的實體;馬克思把存在改造為社會存在,使其由實體變為歷史活動,這是一種革命;在這個基礎上,應該進一步剔除社會存在概念的形而下成分,使其上升為純粹的哲學范疇,這就是生存。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和動物的存在,就在于它是有意識的生存。”⑾
進一步講,人的“生存”具有什么本質規定?楊春時講:“生存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性。”⑿
乍一看,在“人本質”問題上,楊春時似乎提出了一種新觀點,即“人本質”就是“超越性”,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超越”指的是什么呢?楊春時回答得非常干脆:“超越即自由。”⒀
這樣,關于“人本質”,在楊春時這里說到底還是“自由”,在“人本質”是“自由”這點上,“后實踐論美學”與“實踐論美學”沒有區別。
作為“人本質”的“自由”表現在哪里呢?
在“實踐論美學”看來,作為“人本質”的“自由”表現在人的“物質生產”,存在于人的現實世界,楊春時可不這樣看。他講:“自由本質上不存在于現實領域,它必須經過超越性的努力才能獲致。”⒁“古典的自由觀是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而現代自由觀則認為自由本質上是對現實的超越,它不是外在矛盾的解決而是內在精神的升華。”⒂“自由只存在于精神領域。”⒃
這就是說,作為“人本質”的“自由”,它不是表現在人的現實領域,而是超越現實,表現在人的“精神領域”,是人“內在精神的升華”。這樣,在“自由”的表現、存在問題上,“后實踐論美學”與“實踐論美學”才見出本質區別。
再深入一步講,人對現實的超越,或人“內在精神的升華”又是怎樣實現和完成的?
楊春時講:“自我生存又是一種解釋性的體驗,因此,通過純粹直覺就可以獲致生存意義,而這種純粹直覺就是審美。”⒄這就是說,人對現實的超越,或人“內在精神的升華”,就是人通過一種所謂“解釋性的體驗”來實現和達成的,這樣,“后實踐論美學”就從根本上溝通了德國當代伽達默爾等的哲學“解釋學”,從而富有了一種“哲學底蘊”。楊春時興高采烈地講:“人的存在——生存是精神性的,它創造意義世界,因而也是解釋性的,生存本體論與解釋學由是相通。”⒅
在“解釋學”看來,人的存在本無“自由”,本無“意義”,只是通過人的“解釋”,即“純粹直覺”或“直覺體驗”等等,人的存在在人的意識里即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存在時才有“自由”,才有“意義”,而所有這些才構成審美,進入審美領域,所以楊春時講:“這種意義是主體解釋的產物。”⒆“存在的意義就是美的體驗所揭示的人的自由的本質。”⒇
這樣,所謂哲學的“本體”,就由古典的“存在”,轉而到馬克思的“社會存在”,再轉而到楊春時的“生存”,而“生存”,在楊春時這里也不過剝離得就剩下了一點點“稀薄”的實際上是與“現實世界”毫不相干的“純粹直覺”或“直覺體驗”,楊春時就是在這種哲學“本體”的基礎上建構起了自己的“后實踐論美學”。
在《中國當代美學的理論支點:人的本質還是人的智能》一文中,李志宏曾指出:“實踐論美學與后實踐論美學都以人本質為理論支點,也都以‘自由’為核心概念。”(21)李志宏的概括是準確的,科學的,抓住了根本!
但是,“人本質”是“自由”嗎?對此,我持否定態度。
假如人的本質是“自由”,那么確定無疑,人“自由”了,解放了,人作為人就得到落實,也就是說,人就成為人,人從而就不會再為什么而感到心理不安,精神惶惑,思想迷惘,相反,人會獲得一種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安頓,感到心靈獲得滿足,感情有所寄托,精神得到慰藉。但事實上,人并沒這樣。比如,西方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經濟的普遍繁榮,社會的空前進步,無論從現實上,還是從思想上,人們都較過去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但顯而易見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充實起來,豐盈起來,快樂起來,求得或達到一種內心的平和、寧靜與安頓,相反,大家前所未有地感到活得無聊,精神空虛,心靈寂寞,感情無所寄托等等,在物質生活獲得極大的滿足后,人們的精神生活出了問題,人們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人們不清楚自己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找不到那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和“安身立命”之所。這種情況,在我國沿海一些發達地區目前也有突出反映。
由此看來,“自由”還不是人的本質,“自由”并沒有使人成為人,使人本身得到落實,“自由”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人的“異化”狀態。
沒“自由”,人不能成其為人,這是“自由”對人而言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所在,但“自由”畢竟不構成人的獨特性和真正本質,所以才出現了前文所述的,人“自由”了,解放了,但人還并沒有成為人的實際情況,對“自由”對人而言所具有的這種局限性,我們也理應有所清醒認識,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既然“自由”不構成人的本質特征,那么,在“人本質”是“自由”的基礎上所生發和引申出來的“自由美學”還能具有什么科學的品格和真理的意義嗎?所以,“自由美學”應予解構!
二、“人本質”是“自我”,“自我美學”也許正構成21世紀中國美學的必然選擇
人的本質是什么?
我以為,人的本質是“自我”,唯有“自我”,才客觀地和毋庸置疑地構成了人的根本屬性,最終本質,形而上意義,當然,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精髓和靈魂。
為什么?
(一)相對而言,人的“自我”是人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東西。
關于“人本質”,不同語境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過不同表述。比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有兩種不同表述:“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22)“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23)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馬克思又講:“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24)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還重申了這一點,他講:“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5)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則提出另一看法,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6)“人是人的最高本質。”(27)“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28)而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講:“人類社會區別于猿群的特征……是勞動。”(30)那么,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這些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開的眾多對人的論述中,那個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真正的“人學思想”呢?是人的“自由”,還是人的“意識”?是人的“社會聯系”或“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抑或是人的“勞動”或“實踐”?或者是“人”或“人本身”即人的“自我”?我以為是人的“自我”。人的“自由”、“意識”、“社會聯系”或“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勞動”或“實踐”等固然都是構成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它們其中任何一項無疑都“人將不人”,但是,有它們,也不一定就保證了人就是人,人作為人就得到落實。在人的“異化”狀態中,難道人沒有“意識”、沒有“社會聯系”或“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沒有“勞動”或“實踐”嗎?人“自由”了,如上所述,人作為人不是同樣還感到活得無聊、精神空虛、心靈不安嗎?而人的“自我”則不同。沒有“自我”,沒有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人將不人”;有了“自我”,有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則人一定成為人,并且這種情況下,所謂人的“自由”、“意識”、“社會聯系”或“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勞動”或“實踐”等等,對人而言也才真正發揮了積極作用,具有了正面意義。所以,相對而言,人的“自我”對人而言才是最為重要和最為根本的,構成人的特殊本質,人的“自由”、“意識”、“社會聯系”或“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勞動”或“實踐”等等,實際上都不過是人達到和求得“自我”特殊本質的各種基本條件或一些現實的途徑及手段,比如就“自由”而言,中國當代哲學家黃楠森就曾講:“自由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所謂“人才是目的”,實際上就是說只有人的“自我”才是最根本的,構成“目的”。
(二)人的“自我”構成人的根本特性、最高本質、形而上意義。
一個人有“自我”,即活出自己,實現了自我,展示和敞亮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才具有人性,成為人,即具有了人的尊嚴、人的體面、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否則,一個人沒有“自我”,即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頂天立地,有所作為,這就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多部著作中所反復揭露的人的“異化”現象,這種情況下,“人將不人”,人活著,人的存在,到底還有什么價值什么意義呢?由此,人的“自我”才無疑構成了人的根本特性,最高本質,形而上意義,正如上文引述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
并且正因為“人本質”是“自我”,人活著,就在使自己的“本質”“物化”或“對象化”,所以,人活著,人生的目的,實際上也就在活出自己,實現自我,正是在這種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過程中,人作為人才得到落實,人從而才獲得心理滿足,得到精神慰藉,有所感情寄托。“自我”正因為是人的本質、特殊性,才客觀和必然地構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或“終極意義”所在。
“人本質”如何貫通、聯系了“美本質”?
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就在于客觀對象與人之間的現實聯系和關系。試想,如果客觀對象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人無關,那么,它對人而言就是“無”,即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它還怎么可能有幸作為審美對象從而給人作為審美主體帶來一種美感愉悅和精神滿足,人作為審美主體還怎么可能喜歡它和欣賞它,并給它以美這樣由衷的審美反映、審美評價呢?所以呂熒講得好:“美不僅關系著物,它也關系著人,……問題不在物與物的關系,而在人與物的關系。”(30)“論美,論美與好,論及人與事物的關系,就必須考慮到人與事物的實際上的聯系。”(31)前蘇聯著名美學家列·斯托洛維奇也講:“沒有對人的關系,物本身就無所謂良莠好壞。”(32)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就在于客觀對象與人之間的現實聯系和關系,這是我們在美學研究中所必須加以肯定和確認的。毛澤東曾講: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毛澤東的話不愧至理名言,需要我們美學研究工作者認真消化,深入玩索!
進一步講,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即客觀對象與人之間的現實聯系和關系是怎樣的一種現實聯系和關系呢?
正是在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深入揭示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人本質”貫通、聯系了“美本質”,“從人本質解釋美本質”,確實是我們在美學研究中探求“美本質”的一條唯一科學、正確和卓有成效的途徑。
眾所周知,客觀對象與人之間的現實聯系和關系,只能由人類社會的實踐來賦予,因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要實現什么東西,只有依賴“實踐”,只有“實踐”才“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實踐”才是“事物同人作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33)。
但是,也如眾所周知,從“物質實踐”出發不能正確地揭示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實際上,“實踐論美學”就是在這里“失足”的,所以,在這里,“審美實踐”的概念或思想就必然自然地和合乎邏輯地被提出來。
什么是“審美實踐”呢?“審美實踐”具有什么本質特點?
人活著,要維持生存,求得溫飽,于是有人的“物質實踐”,人的“物質實踐”就是為人的生存提供經濟支持,物質保障,使人吃飽穿暖,衣食無憂。但是,人活著,不會滿足于這種物質生活,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如上所述,人的本質是“自我”,人活著,就在使自己的“本質”“物化”或“對象化”,也就是活出自己,實現自我,展示和敞亮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樣,人的“審美實踐”就隨之而產生了。人的“審美實踐”則是人進一步為自己的生存提供相應的精神支持、感情寄托和心靈慰藉,使人活得充實快樂和幸福。試想,人的本質是“自我”,人活著,就在活出自己,實現自我,而當一個人真的活出自己,實現了自我,這時候,他作為人就得到落實,這種情況下,他感到靈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到一種美感愉悅,一種深刻的人生幸福體驗,這不就是一件非常正常和十分自然的事情嗎?我們不能想象,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他會活得很開心,會有幸作為一個審美主體從這個世界上獲得一種美感愉悅,一種深刻的人生幸福體驗。由此,把人自我實現確定為“審美實踐”,這是非常自然非常正確的,符合實際,抓住了人類審美活動的特殊本質,當然也是對人生命活動的形而上意義的高度思維抽象和科學理論概括。實際上,人的“審美實踐”與人的本質緊密相關,“審美實踐”與人生的目的也就是一回事!
這樣,通過“審美實踐”,即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就使得客觀對象成為“人的現實”和“現實的人”,成為人價值和意義的物質載體,從而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統一關系。而這種“統一關系”就是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我把它叫“審美價值”。由此可見,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為哲學基礎,從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現實層面來思考和解決美的本質問題,這是一條非常正確和前途光明的道路,應該努力避免的是,我們不能拘泥于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象“實踐論美學”和“后實踐論美學”一樣,把“實踐”僅僅理解、規定為一種“物質生產”。
確立了“審美價值”,以此為基礎,我們對“審美欣賞”的本質、特殊性就可以求得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理解了,即,如果“審美實踐”在本質上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那么“審美欣賞”在本質上就是人作為審美主體的自我感受,自我評價,是作為審美主體,人通過由審美實踐而來的感性物質世界的審美價值來感受自我,體驗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感受、體驗、判斷和評價自我生命的偉大價值和崇高意義,象馬克思早就深明的,“審美欣賞”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4)。
“美”又是什么呢?“美”具有什么本質特點?
“審美實踐”和“審美欣賞”構成了人類審美活動的完整系統內容,而“美感”、“美”實際上都只是人作為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欣賞”獲得的不同具體結果,即:“美感”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在“審美欣賞”過程中通過對感性物質世界的審美價值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所獲得的一種感情愉悅,精神滿足,這屬于人的感情領域;“美”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在“審美欣賞”過程中通過對感性物質世界的審美價值的審美判斷、審美評價所達到的一種自我意識,這屬于人的意識范疇。呂熒曾講:“美與好,這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和評價,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35)呂熒的觀點是正確的,對呂熒的美學思想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由此可見,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哲學基礎,也從人的意識層面揭示“美本質”,我們對“美本質”無疑才可能有一種比較全面和完整的認識與理解。
這樣,“人本質”就最終客觀和實際地與“美本質”聯系起來,貫通起來,也就是說,“人本質”與“美本質”緊相纏繞,不可分割!
既然人的本質是“自我”,而人的審美活動又是由人的“自我”生發和引申出來的,那么,建立一種“自我美學”,也許正構成了21世紀中國美學研究的正確方向、必然選擇和真正的希望所在!
三、“回歸馬克思”,“從實際出發”
20世紀的中國美學基本上都以馬克思的美學思想作為自己的主要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但是,這些美學對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顯然都是錯誤的,存在極大偏差。實際上,全面分析,仔細疏理,科學概括,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正是我們如上所指的“自我美學”,也正是這種“自我美學”,才使得馬克思開創了人類美學研究的新紀元,使得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光照千秋,具有了偉大的、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為此,我們今天要解構“自由美學”,建立“自我美學”,就必須首先“回到馬克思”,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無疑是我們建立“自我美學”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根本的理論出發點,它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我們建立“自我美學”也顯然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巨大的指導意義。
比如,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就曾講:“我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36)“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點;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37)這里,所謂勞動“肯定我的個性的特點”,所謂“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點”,實際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確證”,即“審美實踐”;所謂“直觀”,實際上就是人的“自我觀照”,即“審美欣賞”,是人作為審美主體通過“直觀”對象(產品)觀照自己,感受、體驗、判斷和評價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謂“樂趣“,實際上就是“美感”,是人作為審美主體通過“直觀”對象感受和體驗到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后所獲得的一種感情愉悅,心理滿足。再比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又重申了這一重要思想。他講:“人不僅象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
還有,人怎樣就實現和確證了自我呢?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講:“我們知道,只有當對象對人說來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里面喪失自身。”(38)這就是說,通過“審美實踐”,即通過人借助自然對象實現自我,確證自我,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物質生產”不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物質生產”對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是非本質的,它怎么可能構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呢?),只有當“對象”成為“人的對象”或“對象性的人”,即“對象”與“人”之間構成了一種內在的統一關系時,人才實現了自我,確證了自我,也就是說,人才沒有“在自己的對象里面喪失自身。”而這種“統一關系”,實際上就是我們上述的“審美價值”,是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的特殊本質,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審美欣賞”就正以此為深刻基礎。
凡此種種,不都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就正是一種不折不扣、實實在在的“自我美學”嗎?馬克思主義的“自我美學”博大精深,比較完備系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質和精髓,而我們要解構“自由美學”,建立“自我美學”,就必須努力繼承馬克思主義這份豐厚的美學遺產,并從中汲取巨大的靈感、智慧、詩意和才情!
要解構“自由美學”,建立“自我美學”,關鍵的還有一條,就是我們必須面向生活,走理論聯系實際的道路。
在現實生活中,人沒有價值嗎?生活沒有審美意義嗎?我想這些問題如果不去故弄玄虛,危言聳聽,而是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發出的哪怕是極細微的聲音,都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問題在,我們如何去揭示這種人的價值,揭示這種生活的審美意義。我想,要揭示人的價值,揭示生活的審美意義,根本上只有一條,即從我們置身于其中的現實生活出發,而不是脫離這種現實生活,胡亂地編造一些生活中本來沒有的題目,并在那里自我感覺良好。
大學者梁漱溟在《合理的人生態度》中曾講:“人生快樂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活動就使他生機暢發,那就是他的快樂,并不要向外找快樂。”“大約一個人都蘊蓄著一團力量在內里,要藉著一種活動發揮出來,而后這個人一生才是舒發的,快樂的,……”“找個地方把自家的力氣用在里頭,讓他發揮盡致。這樣便是人生的美滿;這樣就有了人生的價值;這樣就有了人生的樂趣。樂趣完全是在自己渾淪活動之中。”“人類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條順很活潑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梁漱溟的話簡單、自然、樸實,但卻真正來自生活,發諸內心;看似與美無關,實際上卻句句包含著至深至巨的美學道理。我想,所有這些,對我們從事美學研究工作的同志顯然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也不無深刻的啟迪意義。
注 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50.66.66.63.63.69.71.
⑧⑨⑩張玉能.實踐美學:超越傳統美學的開放體系[J].云夢學刊,2000,2.64.61.62.62.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楊春時.生存與超越[M].廣西: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0.31.31.31.47.144.30.48.124—125.127.
(21)李志宏.中國當代美學的理論支點:人的本質還是人的智能[J].學術月刊,2002,11:75.
(22)((23)(24)(34)(36)(37)(38)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6.24.97.38.37.125.
(2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6)(27)(2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467.467.
(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30)(31)(35)呂熒.呂熒文藝與美學論集[M]. 上海:上海文藝上海出版社,1984.513.531.533.
(32)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1.
(33)列寧.列寧選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來源:網絡
|
-
-
-
-
郵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