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樓位于大埔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因其樓的外墻全為石墻,故俗稱石樓。這座保存幾乎完美的石方樓,在國內極為罕見。2002年7月,泰安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偉的門樓;細一看,這門樓原來是鑲嵌在墻上的。據說,泰安樓的主人是做生意發家的,沒有功名不能建門樓,后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做了個假門樓。
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書“祖功宗德”橫匾,陳列藍氏先祖神主牌,并作祭祀的祠堂,樓內婚喪喜慶活動都在此舉行。左右為廂房,平房四周為天井,水井設在樓的右側,井水清澈可口,現仍可飲用。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樓內四角設有樓梯、二至三層均有內環形走廊,為防外患,三層還專設有外環形防衛走廊。樓的兩側各建有書齋,分文武兩科,可見當年樓主人是何等重視教育。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板鑲上厚厚的鐵皮,大門頂建有蓄水池,供防御外敵進攻時滅火之用。
興建泰安樓時有個有趣的故事,樓主人藍少垣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他把辦公地點也搬到二層的一間房子里,規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不管是誰,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后才來領工資。那時候的工資是每日清算,結果就這樣節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樓主的聰明。
這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石樓,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寶。目前,有關部門已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該樓為世界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發掘這座石樓的文化內涵,大埔縣委、縣政府在樓中規劃布置了一個集客家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客家名人風范為一體的展區,集中體現了大埔客家的人文風貌。其中一樓的客家發展史、生產、生活用具及客家服飾、節慶活動用具展區,詳細記載了千年來大埔客家人的發展、生產、生活情況;二樓為大埔古文物、樓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風范、客家珍奇風物資源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