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壽鏡吾
壽家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由壽鏡吾的祖父峰嵐公于嘉慶年間購置,總建筑面積795平方米,前臨小河,架石橋以通,西有竹園,整幢建筑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聞名中外的三味書屋就在壽家臺門的東側廂房。
臺門斗
第一進,即臺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并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臺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竹園的北邊廂房我們現在把它布置成“三余書屋”,“三余書屋”是“三味書屋”的原名,“三余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游客可以在這仿真的書屋里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大堂前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云:“品節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云”。后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座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里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臥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游泮水”匾,這塊匾是壽三味書屋介紹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后,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他的。
書房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柜、普通書柜、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余齋”匾,“三余”取義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余時間發奮學習。
臥室
在壽鏡吾先生的臥室里放置著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擺設超過了當時壽鏡吾先生實際的生活狀況,其實他過著更為儉樸、清苦的生活。
廂房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臺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說起魯迅先生,我就會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開辦“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先生———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里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么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眽坨R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睋f,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亂世切莫去做官
壽鏡吾老先生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也反對和禁止兒子去當官。他不允許小兒子去趕考,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菜都叫人給送去。結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在窗門上,緣繩而下,逃出了樓房,終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當上了吉林省農安縣的知縣。壽鏡吾老先生就罵他不孝,罵了好長一個時期。大概吳越是山水魚米之鄉,讀書人家里若有些小的產業,不至于過不去、非要去當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清末官場的腐敗是深惡痛絕的,認為亂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態度是可貴的,聯系“三味書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這對于他的學生,如后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沒有影響吧!
三余
三味書屋原為三余書屋。何為三余?此名取意于三國時董遇的話。據《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所載,董遇常勸學生充分利用“三余”時間讀書。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學生愛惜時間,后來私塾主人兼塾師壽鏡吾的祖父壽峰嵐改名為“三味書屋”。
1.古人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边@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苦。后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2.“三味”即“三昧”,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3.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么,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4.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處,已難查找?!贝苏f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眽塾钫f,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边@也是后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5.其他
也有人覺得,“味”即辯味、體味、玩味?!叭笔羌s數,表示多。因此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學生讀書時應反復琢磨,多多體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