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1934 》布面油畫 2009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張慶濤的油畫宛如一首首悠揚的樂章,以“意向性”為旋律,在歷史與自然的宏大敘事中,奏響震撼心靈的華彩。
觀賞張慶濤的油畫,便被其沉靜而磅礴的力量所深深吸引。那重大題材作品,恰似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時光的長河中,將歷史與自然的精神內核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每一筆、每一劃,都仿佛是歷史的低語,訴說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當你駐足畫前,目光穿過那斑斕的色彩,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隧道,與歷史對話,與自然共鳴。
他的色彩,宛如陳年佳釀,初嘗時或許只是覺得醇厚,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層次與深沉韻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句古人之語,用來形容他的色彩再恰當不過。那沉著穩重的色調,沒有絲毫的張揚與浮躁,卻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入觀者的心田,讓人的心靈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寧靜的港灣。
張慶濤重大歷史與紅色經典。他以紀實的筆法,如同一位歷史的記錄者,用畫筆描繪出史詩般的場景。那宏大而嚴謹的構圖,仿佛是一幅精心繪制的地圖,引領著觀者走進歷史的深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看到那些革命先烈們堅定的眼神和無畏的姿態。代表作《湘江·1934》便是其中的典型。畫面中,戰爭的殘酷與崇高的氣質并置,硝煙彌漫的戰場,鮮血染紅的江水,與革命先烈們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在震撼之余,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先烈為民族大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與擔當。
他筆下的明暗關系與造型色調,帶著西方古典繪畫的影子,雅致而莊重。那細膩的光影變化,仿佛是時光的刻痕,記錄著歷史的滄桑與變遷;同時又蘊含東方的意境與氣韻,宛如一幅中國山水畫,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這無疑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生動實踐,將東西方藝術的精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張慶濤的寫生作品更是精彩絕倫。無論是人物、還是自然風景,他都極其講究色調的和諧。那些描繪鄉野、石墻、牛欄的作品,調子雅致怡人,仿佛是一首首田園詩,將人帶入一個寧靜而美好的世界。在他的筆下,平凡的鄉野變得充滿詩意,古老的石墻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牛欄中的牛兒也顯得格外溫順可愛。他的寫生,是詩意的表達,是對自然與勞動人民的禮贊。
張慶濤的藝術,既有“大江東去”的史詩氣魄,那宏大的敘事和磅礴的氣勢,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力量;又有“小橋流水”的細膩溫情,那細膩的筆觸和溫馨的色調,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暖。他以明鏡般的思想、穩健的筆觸和飽滿的構圖,為中國油畫貢獻了一批經典之作,也為我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與美的享受。在藝術的道路上,他如同一位孤獨的行者,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用自己的作品詮釋著藝術的真諦。
(文/萬徐良,中國軍旅書畫學會副會長、總編,藝術家,資深媒體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