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國立故宮博物院 南部院區 1F S101
全票:150新臺幣 18歲以下免費
「海洋東南亞」位于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會地帶,范圍涵蓋東南亞群島及馬來半島的南端?!负!故谴擞虻慕煌ㄒ罚橇_棋布的島群、綿延的海岸線與大小海峽,共同構成航行路徑與中繼節點。各地港口及其腹地不僅提供補給及物資流通,更是文化互動與政治角力的樞紐。
本次展覽以「抵岸」為引,寓含歷史上文化「移動」與「抵達」的雙重意涵,集結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多家博物館的收藏,分「候風之港,連海之帆」「豐饒之島,靈性之器」「競逐之海岸,并立之文明」3個篇章,追尋海洋東南亞的過往。
「候風之港,連海之帆」描繪19世紀以前東亞與歐洲人對海洋東南亞的認識,揭示他們遠渡重洋的不同動機。日本的銅貨、歐洲的貿易銀幣、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大陸區各窯口燒制的陶瓷,以及從印度西北輸出的絲織物與印花棉布,乃至印度東南海岸的繪染布,無聲訴說著商人跨越海洋、輾轉于各島嶼間,與住民交換物產的往事。
「豐饒之島,靈性之器」以婆羅洲為核心,呈現海洋如何將物質文化帶入島嶼,并融入當地原住民社群的禮儀生活。婆羅洲豐饒的林礦資源吸引乘風而來的商隊與政權。來自中國南方或東南亞大陸區的陶瓷、銅器,印度、中國或歐洲的玻璃珠、各國硬幣等舶來品,與本地的鳥羽、樹皮布、編織物、藤藝、木雕相互交融,共同構筑出原住民族豐富的信仰與禮儀生活。
「競逐之海岸,并立之文明」聚焦馬六甲海峽沿岸與爪哇海諸島,勾勒跨族群間文化相互滲透與自我保持,展現海洋東南亞多元并立的文化面貌。馬六甲海峽自古為連接兩洋的重要航道,除了原生的傳統,此域也不斷接納來自印度、伊斯蘭、中國與歐洲的文化。觀眾可以通過絲織品了解本地人群的物質文化,還可以通過肖像、碑拓、報刊、清代奏折等,窺見「南洋華人」在此落地生根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