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傾其所有——張振江的《山相》
張振江生自南方,但喜歡畫與西北大地相關的題材。他在早期畫過一系列《墾》、《塬》、《天地》等作品。2017年他承擔了援疆工作以后,畫了一大批有關西北大地地域風情的作品。比如,《援疆藝記》系列、《沃土》系列、《萬里援疆圖》等。目前的《山相》系列也是這些題材的延伸。我覺得,振江選取這些題材,并非出自某些功利和實用目的,而是出自他內心的情懷。他喜歡宏大,陽剛和正氣。因此,他能夠把人們認為是被動接受的主題創作轉化為他探索宏偉風格的途徑。他把深海鉆井平臺,高鐵,東風導彈,蛟龍號,坦克,航母,火星探測器等通通當作超級靜物去描繪,振江運用各種手段,比如模糊的距離感、透視的夸張,以及基弗式的材料拼貼等,把這些器物升華為紀念碑。器物和題材是中性的,它們只是被借用,重要的是要表達他內心對宏偉力量的激情擁抱。
在新疆看到了壯偉的天山和昆侖,令振江無比激動。于是在作品中放飛了自己,嘗試用不同于此前主題創作的方法去重現天山、昆侖。
天山是天上之山,昆侖則是神仙居住的仙山。二者不僅在地理上無邊無際,在精神上也是奔向天堂、走向無限的象征。所以,以繪畫的視覺方式去直觀地表現這兩座大山的意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漢代畫像石中的昆侖,不但有王母等人神,還必定有珍禽異獸,日月祥云伴隨其間,以烘托其現世不可及的神秘性。
顯然,若想再現這宏偉神秘的大山,寫實模仿注定很難成功。不過,從“圖真”的角度還原山水,恐無人能及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其實,范寬的高遠、平遠和深遠,這種三遠綜合的視角,也并非今人所說的寫實,他的“圖真”不等于再現現實。
20世紀以來,中國畫家幾乎用盡了所有現實主義的方法,試圖再現大山大水,但成功者寥寥。另一方面,把抽象引入山水是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家最喜歡用的方式。但是,這個抽象不是幾何抽象,而是西方抽象表現和中國寫意相結合的形式,比如趙無極、朱德群等人的作品。實際上,這一類號稱中國抽象的作品,背后的哲學支撐仍然來自傳統山水畫的寫意性——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某種表現意蘊。
張振江的《山相》看上去也類似這樣的抽象山水畫。然而,這些山并非都是用筆畫出來的,而是用各種手法制作出來的。他把在新疆面對大山作畫時,見到的石頭子和泥土,他當時穿的衣服以及用的畫筆顏料等,都放到了畫面之中。這些實物所形成的輪廓和肌理隱喻著山脈的質感和走向。泥土與顏料混合,振江讓他們自然龜裂。此外,振江把顏料潑在網子上留下的方格痕跡,這些手法來自他面對那片土地時的感受,材料寄寓著他游走于大山之間的記憶。通過這些與自己身體發生關系的材料和物件,振江把自己印在了“山相”之中。張振江用《山相》命題作畫,意思似乎是要表達山的永恒精神,也就是山的法相。金剛經中有“諸相空相“,意思是我們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迷惑,要領悟其真相,即法相。所以,他用非寫實的方法去寫實山相。
在稍早的《江山如此多嬌》系列中,寫實因素被融入抽象形式以及實物材料之中。在其中一幅作品中,張振江把一些清代的歷史人物的頭像放到斑駁龜裂的山體之中,平原上則有一群兒童在嬉戲。畫面觸動了人們對近代中國悲慘和屈辱歷史的回憶。
這種把材料、顏料、史料(參考資料)同時并置在一幅作品中的方法在當代藝術中已經隨處可見,人們把他叫做綜合材料創作。綜合材料創作目的其實不在材料,而在綜合達意,之所以運用材料是為了把情意表現得更加充分,更加到位。因此,材料之于藝術家,不得不用之時方用,否則就是矯飾或者畫蛇添足。
這方面的有成就者,一是將其引向抽象構成的,如西班牙的塔皮埃斯,他啟發了眾多中國藝術家。還有把它運用到似寫實又非寫實的新表現主義繪畫之中的基弗?;ネ瑯佑绊懥撕芏嘀袊囆g家。
重要的不在風格,而在于真情以及表現張力?!渡较唷肥钦窠碌膰L試,嘗試運用所有手段,把他體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以及與天地相擁的豪邁激情,注入到作品中去。
(文/高名潞)
展覽名稱:游山記——張振江近作展
主辦單位:北京錦都藝術中心
學術主持:高名潞
策展人:榮劍
藝術家:張振江
展覽時間:2025年10月14日——2025年11月13日(周二—周日,10:00—17:00)
開幕活動:2025年10月18日(周六) 下午15:00—17:00
展覽地點:北京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恒通國際創新園C9號樓藍色光標公司北門錦都藝術中心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