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西柏坡請纓解放新疆》170x270cm
在竇鴻老師的藝術天地里,我深切感受到軍旅文化那獨一無二的魅力,更領略到藝術與人生水乳交融的奇妙境界。他以畫筆為劍,以油彩為墨,勾勒出對軍旅生活的熾熱熱愛、對藝術的不懈執著追求,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的藝術人生,宛如一首激昂澎湃的戰歌,在歲月的長河中久久激蕩,余音繞梁。
時光的指針撥回到幾年前,在2021年建黨百年這個意義非凡的時刻,他所在部隊精心籌備了一場美術展覽活動。也正是在這場活動中,我初次聽聞了竇鴻之名。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憑借《小雨》等一系列油畫作品在藝術界嶄露頭角,聲名如璀璨星辰般迅速傳開,一舉成為備受矚目的畫家。彼時,即便未曾與他相見,但從旁人講述里,他的言談好似帶著源自軍人靈魂深處的厚重與理性。
七月,驕陽似火,熾熱的陽光如無數根金針,直直地刺向大地,“八一美術館”在這般酷熱的烘烤下,卻閃耀著別樣璀璨的藝術光輝,恰似一座矗立在塵世中的藝術圣殿,散發著令人心馳神往的魅力。
我懷揣著滿心的期待,又夾雜著一絲難以言說的忐忑,腳步匆匆卻又不失穩重地朝著美術館走去。當距離美術館還有百余米時,我的目光瞬間被一個身著筆挺軍裝的身影吸引住了。只見他在烈日下毅然站立,身姿挺拔如松,仿佛一棵在狂風中屹立不倒的青松,彰顯著軍人的堅毅與剛強。他一邊輕輕揮動著手臂,一邊臉上洋溢著親切而真誠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陽,溫暖而又和煦,沒有絲毫的疏離感,就像多年未曾謀面卻依舊心有靈犀的老戰友,一下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那一刻,作為同樣曾身為軍人的我,內心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深深觸動。我仿佛透過他的笑容和身姿,看到了軍旅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記——那份質樸與純粹。
踏入展廳,柔和的燈光如一層薄紗,輕輕灑在一幅幅作品上,仿佛為它們披上了一層神秘而迷人的面紗。竇鴻老師親自引領著我,逐幅講解,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將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與技法娓娓道來。從歷史長河中那些波瀾壯闊的戰役,到藝術家創作時靈感如泉涌的瞬間,再到情感傾注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他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不知不覺間,一個多小時悄然流逝,我對這位藝術家的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心中對他的敬意愈發深厚。
竇鴻老師的油畫,構圖宏大開闊,宛如一幅幅壯麗的史詩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之中;色彩沉穩厚重,如同歲月沉淀的琥珀,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蘊含著無盡的韻味與故事。這種風格體現出一種史詩般的“壯美”,讓人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在有力跳動。而他陜北漢子般的豪放性格,又如同熾熱的火焰,為他的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激情與溫度,使畫面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在他的畫作中,人物形象鮮活飽滿,情感真摯濃烈,讓觀者不禁為之動容,與作品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平型關大捷》為例,畫面中硝煙彌漫,仿佛能聞到刺鼻的火藥味;戰士們奮勇殺敵,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仿佛能聽到他們震天動地的吶喊聲。人物刻畫精準入微,每一根線條、每一抹色彩都恰到好處,仿佛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生命的活力;畫面結構嚴謹有序,線條剛勁有力,如同戰士們的脊梁,支撐起整個畫面的氣勢;色彩濃烈而深沉,將戰爭的殘酷與英雄的壯烈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親身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竇鴻的藝術世界并非只有宏大的敘事。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小品,宛如一串串靈動的音符,奏響著生活的美好樂章。這些作品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栩栩如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從那細膩的筆觸、和諧的色彩搭配中,不難看出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熱愛。他就像一位生活的詩人,用畫筆捕捉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將平凡化作永恒,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與希望。
作為軍旅畫家,竇鴻有著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他更善于捕捉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巧妙的構圖,將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戰士們的堅韌與執著,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勇前行;能看到戰友間的深情厚誼,他們在戰場上相互扶持、生死與共,這份情誼堅如磐石;還能看到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軍人的使命與擔當。這種情感的傳遞,讓觀者仿佛置身于軍旅生活之中,與畫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如今,竇鴻老師雖已離開軍營,但他的藝術之根永遠扎在軍旅生活的土壤中。那片土地賦予他的堅韌、忠誠與擔當,已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他的藝術之花。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用畫筆描繪著時代的風采,展現著軍人的精神風貌;更是一位熱心的導師,總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藝傳授給后輩,不遺余力地推動藝術的發展。
(文/萬徐良,中國軍旅書畫學會副會長兼總編,藝術家,資深媒體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