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北京天朗氣清,中國美術館內人流熙攘。9月27日,“貴在意·致敬經典——全國寫意美術作品展”開幕,展出從古代畫家至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共計近600件,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裝置、新媒體等藝術門類,可謂精品薈萃、佳作云集。
在經典中觀意悟道
??步入中國美術館一層大廳,只見眾多觀眾圍著玻璃展柜細細品評。原來是蘇軾的《瀟湘竹石圖》真跡!此畫中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頭兩塊、疏竹幾叢,卻形簡意豐,觀者仿佛看到煙水無涯、景色蒼茫,意猶未盡。蘇軾愛竹,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此畫中的竹子長短闊狹、渾如天成,葉尖既鋒銳又鮮活,用筆秀雅,極具風韻。
??正廳高高懸掛的一幅八大山人的《荷花》,同樣引人注目。該畫高達3.64米、寬約2.9米,實屬難得一見。八大山人為清代書畫家朱耷的別號,繪畫以“少、圓、白、奇”為特征,世人熟知他的“翻白眼的魚”等作品。此幅《荷花》可謂一幅巨制,簡練的線條勾勒娉婷玉立的荷枝,潑墨繪出闊大的荷葉,中間一朵孤傲的荷花含苞欲放,上方幾點紅色花朵掩映于墨葉之中。整幅畫給人的觀感是透氣、空靈、風骨畢現。
??“寫意作為中華美學的核心語言之一,貫穿中國藝術史?!敝袊佬g館館長潘義奎說,“它在詩學與繪畫理論的互動共生中不斷得到深化,最終凝練為中國藝術獨特的審美特質與文化標識?!?
??徐渭的《蓮舟觀音圖》中,觀音輕盈地斜倚舟身,呈顧盼之姿,蓮舟、波浪皆寥寥幾筆帶過,畫面整體空靈、躍動,與上方的行草跋文形成強烈對比;石濤的《江干訪友圖》繪好友辭別之景,山巒重疊,煙水蒼茫,荒村草舍,儼然世外逸民遁跡山林的寫照……在這些畫中,不僅能夠欣賞到古人“意在筆先”“不求形似”的筆墨意趣,更能領略到傳統文人畫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除了傳統經典,此次展覽還包含許多現代寫意美術的“新經典”。比如,《荷花》旁邊,是潘天壽繪于1962年的《記寫雁蕩山花》。不同于八大山人的清冷孤傲,潘畫花草繁盛、生機盎然,巨石、勁草、鮮花、紅葉相映,更添雄強、豪壯的氣勢。另一幅徐悲鴻繪于1944年的《奔馬》也是筆墨揮灑,表現駿馬奔騰的英姿,恣肆酣暢,毫無拘謹之勢。
于傳承中求意寫真
??為什么強調“貴在意”?這與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發展路徑息息相關。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受到數字圖像高度發達、西方現代抽象畫潮流等因素的影響,當代中國畫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畫參考照片進行工筆描摹,制作感強、畫意少,還有一些畫作純粹向西方圖式學習,缺少中華傳統美學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說:“寫意,是今天我們鮮明而準確地在‘現實’與‘抽象’之間找到的定位,其目的不僅是開放,更在于建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和民族的審美體系?!?
??彭鋒在《寫意美學與寫意藝術》一文中指出,齊白石的“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 不似為欺世”很能代表寫意繪畫的追求。他用齊白石所繪的白菜圖舉例,如果用照相寫實的方式畫出來的白菜,讓觀者只看見白菜,看不見筆墨,那不是寫意;如果只看見筆墨看不見白菜,那就是書法或者純抽象繪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關于“意”的理論闡述、實踐探索和文化傳播,這些年在美術界已經越來越形成一種自覺,這樣一次跨畫種、跨專業領域,圍繞中國文化命題和藝術精神而形成的展覽,在今天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從展覽中可以看到,油畫、版畫、雕塑等許多藝術作品中,都體現出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寫意精神”。
??與八大山人的《荷花》似乎遙相呼應,靳尚誼的油畫人物肖像《八大山人》用來自西方的畫種,繪出了中國人的精神和藝術境界。畫中水天一色,畫家將傳統水墨的“留白”轉化為油畫的色彩漸變過渡,人物面部采用油畫的古典寫實技法精準刻畫,衣紋處理則借鑒水墨點染筆觸。整幅畫巧妙融合東西方藝術精華,油畫的“實”與東方的“意”相映成趣。
??熊秉明的雕塑《線條鶴》構思也極為巧妙,幾根簡單的鐵條扭曲、彎折,就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一只引頸高歌的鶴形象,如同中國書法線條一般。
??展覽還精選了一批21世紀以來的名家精品,如羅中立的《雷雨》、范迪安的《春到山鄉》、龐茂琨的《手執艾捷克的阿麗亞》、潘義奎的《秋韻》等,為觀眾呈現了寫意文脈從古至今的傳承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