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文脈——桐城派主題文物展”展出清朝大臣趙慎畛寄給桐城派士人姚瑩的信札。王威威 攝
“文脈——桐城派主題文物展”10月1日在安徽博物院開展,其中近160件(套)文物系首次公開展出。
桐城派,是中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文風清正雅潔,主導清代文壇兩百余年。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三祖”。
這次展覽是桐城派文物珍品首次大規模集結,匯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等10家收藏單位的220余件(套)桐城派主題文物,門類涵蓋手稿、信札、書畫、著作刻本等。
姚鼐手書《西園記》、林紓的《浮山聽泉圖》、趙慎畛寄姚瑩的信札等近160件(套)文物系首次公開展出。
該展覽策展人、安徽博物院研究館員劉東說,清代中后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桐城派士人秉承經世致用思想,在軍事、外交、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開展洋務運動,積極謀求維新圖強,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展覽現場,清代名臣姚瑩“抗英保臺”場景復原圖備受游客關注。據劉東介紹,姚瑩任臺灣整飭兵備道期間,在基隆港率領軍民奮勇抗擊英軍,取得五戰五勝的戰績,重創了一艘英艦。
姚瑩在臺灣任職期間還撰寫了《東槎紀略》一書,論及臺灣政務沿革、物產、風土人情和抗英保臺期間的軍務、兵事等。
劉東說:“本次展出的是《東槎紀略》清道光十二年的刻本。《東槎紀略》融合桐城派文風與經世思想,為清代臺灣治理及地理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獻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