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將至,我們也將迎來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扒锓帧敝胺帧?,既指晝夜均分,也意味著秋季過半。此時,正逢我國多地迎來“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種接連開展。田野上,金黃的稻浪翻滾待割,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農民們一邊搶收成果、顆粒歸倉,一邊抓緊翻耕土地、播種越冬作物,在“收”與“種”的節奏轉換間,書寫對土地的敬畏、對未來的期盼。
回望千年畫史,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軸與清代畫家謝彬的《鄉村風俗圖》,恰似兩幅穿越時空的長卷,以風格迥異卻同樣鮮活的筆觸,定格了農耕時代的豐收場景,深藏中國人特有的田園詩意與生活溫情。
《踏歌圖》軸是馬遠的經典之作,兼具山水畫的蒼勁與風俗畫的靈動?,F代的繪畫史提及此畫,大多將畫中人物視作是農民,認為畫面展現了農民歡慶豐收的場景。畫面中,幾位微醺的老農在清曠山中歡快起舞。踏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自娛性民間歌舞,興起于漢,盛行于唐。農人于豐收后放下農具,以腳踏地為節,應歌而舞,既為歡慶勞動成果,亦在感恩自然饋贈。
畫中的六個人物在畫幅中占比雖小,卻以鮮活神態傳遞出豐收的喜悅:走在前面的白胡子老漢一手拄著拐杖穩住身體,另一手高高揚起,扭動著身軀踏歌而舞,銀須隨動作飄動,活脫脫一副老頑童模樣。隨行的兩位村民,一人雙手拍掌,腳下踏著節拍。另一人醉得站不穩,緊緊抓住前者的腰帶,弓著身子跟著舞動。走在最后面的村民腳步踉蹌如踩云端,肩頭還挑著酒葫蘆——想必是豐收宴席的“戰利品”,醉態中洋溢著滿足。尤為有趣是,畫幅左下角的婦人和孩童睜大眼睛回首望向忘形的長輩們,笑得嘴角彎彎。老者的縱情與孩童的天真相互呼應,將踏歌的歡愉推向極致。畫上題詩“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更為這份狂歡添了家國安寧的厚重底色。
清代謝彬所繪《鄉村風俗圖》,則似一首充滿煙火氣的“勞作謠”,以寫實筆觸還原農忙百態:近景樹木枝葉繁茂,掩映著錯落的茅草屋,堆疊如山的草垛盡顯豐足之象,牛棚中耕牛稍作歇息。村內人頭攢動,一派熱鬧景象。田間,農人彎腰弓背,專注地收割作物。遠處山巒云霧繚繞,以自然的靜謐襯托人間的熱鬧,意境深遠。
最近,各地文旅活動恰與古畫意境遙相呼應,讓傳統與當代鮮活交融,展現出農業豐產豐收、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景象:豐收“村晚”呈現鄉村振興新成就和新氣象,展現新時代農民的自信與活力,非遺創意展、農產品展傳承著農耕文明的質樸底蘊,鄉土繪畫展覽、別具一格的“豐收游”傳遞豐收喜悅氛圍,吸引城市居民觀賞豐收美景……尤為亮眼的是,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的融入為傳統農耕文化注入了新活力,讓古老的農耕智慧在現代場景中煥發生機,也使這場豐收的歡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