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0月12日,由陜西省美術博物館主辦、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的“從石間到紙上——唐代石刻拓本書法研究與創作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展出。展覽精選110余件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藏唐代石刻書法拓本,并特邀11位當代書法家作品,通過“貞石證史——唐代石刻書法的歷史脈絡”“法度氣象——唐代書體的范式流變”“古韻今聲——當代書法的臨古與創變”三大板塊,全面展現唐代書法多元共生的藝術風貌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近日,總策展、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王瀟對展覽進行了深度解讀,帶領觀眾感受這場穿越盛唐的書法之旅。
筆者:請您介紹一下此次展覽的基本情況。
王瀟:此次展覽是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對館藏資源的“再發現”與“再激活”。我館依托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蘊,長期系統收藏、保護金石碑拓,涵蓋周秦漢唐至民國的重要碑帖。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的高峰,在楷、隸、行、篆、草各體上均有標志性成就。這些珍貴拓片長期存于庫房,如何讓它們“活”起來,讓當代人感受唐代書法的魅力,成為我們策展的初衷。
展覽主旨可概括為傳統與創新雙線并行:一方面,堅持學術嚴謹性,梳理館藏拓片,深挖唐代書法的藝術脈絡與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追求表達的現代性,以多元展陳與互動方式打破石刻書法“高冷”印象,讓其走入大眾審美視野,變得可讀、可感。
展覽從館藏中精選110余件唐代石刻拓本,按楷、隸、行、篆四體分類展示,呈現唐代書法的多元面貌;同時特邀11位當代書法家作品,形成“傳統+當代”的展陳脈絡,構建從歷史到藝術、從經典到當代轉化的完整敘事。
筆者:唐代石刻拓本書法有深厚的內涵,如何讓觀眾更好地欣賞和解讀展品,感受唐代碑帖書法之美?
王瀟:展覽層層遞進:“貞石證史”側重知識普及,梳理碑刻與拓片的歷史、工藝,解讀唐代“尚法”書學理論流變,幫助觀眾建立基礎認知;“法度氣象”按書體分類展示110余件拓本,以時間線為經、書體為緯,打破對唐代書法的既定印象——如唐楷不僅有法度森嚴之作,也有率意無名之品;唐隸既有雍容華麗,也有宗法漢魏的遒勁舒展;“古韻今聲”通過并置當代臨摹創作與古代拓本,直觀展現唐代書法在當代的傳承與轉化。
為提升觀賞性與可讀性,我們做了三方面設計:一是在內容解讀上,每個板塊配通俗文字說明,展簽詳細介紹拓片名稱、刻石時間、尺寸、撰文書丹等信息,以及內容闡述與風格賞析,方便非專業觀眾理解。二是在展陳形式上,文獻與當代展區墻面色彩鮮亮,藏品區采用灰色背景,襯托黑色拓片,區別鮮明且貼合年輕人觀展習慣。燈光與作品高度適宜,便于觀眾感受石刻形制與書法魅力。還展出2套唐代墓志實物、2件書法裝置、1件影音裝置,提升體驗感。三是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開展學術研討、講座、拓印體驗、漢字主題活動等公共教育,并推出互動周邊,讓觀眾全方位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動手實踐幫助加深對書法與拓本的理解。
筆者:展品不僅涵蓋大量陜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遺存,重點展品有哪些?針對碑帖書法類藏品,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做了哪些研究?
王瀟:展品兼顧“書法代表性”與“藝術多樣性”。陜西本地碑志是核心,同時納入河南、山西等地代表性遺存。
重點展品包括楷書如初唐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薛曜《夏日游石淙山詩序》,盛唐顏真卿《顏勤禮碑》《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迴元觀鐘樓銘》;隸書如史惟則《大智禪師碑》、韓擇木《壽光公主墓志》;行書以唐太宗《晉祠銘》為引,展示李邕《李思訓碑》,唐代集王羲之行書典范《集王書圣教序碑》《興福寺殘碑》;篆書如《碧落碑》《美原神泉詩碑》。這些拓片既有官刻嚴整,也有民間率真,展現了唐代書法在法度中求變、傳承中創新的精神。
在研究上,我們堅持“系統性、學術性、實踐性”三大原則:一是系統性梳理,專人編目、建檔,記錄石刻年代、出土地、保存狀況及拓片尺寸等,建立完整檔案庫;二是聯合高校、文博專家開展專題研究,圍繞歷史背景與書法風格深入探討;三是將研究成果融入展覽與公教,通過展簽、講座、畫冊等方式普及知識,讓學術服務于大眾對書法的理解?! ?
筆者:展覽將唐代石刻拓本書法和當代藝術家的臨摹、創作作品并置,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王瀟:將唐代拓片與當代創作并置,核心是實現“三個對話”,讓唐代書法的生命力延續到當下:
一是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唐代書法并非封存的“古董”,而是能啟發當代創作的經典。通過并置,觀眾可直觀看到當代書法家如何“讀懂”唐代經典——如臨摹顏體時既保留渾厚大氣,又融入對線條的新理解;或以唐隸為靈感創作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這種方式讓人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傳承脈絡。
二是學習與創新的對話。我們希望引發觀眾思考“如何向唐人學習”——唐人既繼承魏晉法度,又融會自然物象,形成“無定法,求諸象”的美學體系。這種“傳承中創新”的精神對當代書法有重要意義,當代作品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三是專業與大眾的對話。古代拓片的筆法、章法對普通觀眾可能略顯晦澀,而當代創作更貼近當下審美,可作為理解經典的橋梁。觀眾或先被當代行書吸引,再對比唐代行書,進而理解唐筆之精妙,降低欣賞門檻。
筆者:近年來,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在豐富和活化館藏等方面有哪些新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王瀟:在豐富館藏上,我們堅持聚焦本土文化,補充稀缺品類,重點收藏以陜西為核心的金石碑拓、書法、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同時關注當代本土藝術家創作,收藏體現地域文化與傳承傳統的當代繪畫。
在活化館藏上,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展覽活化,2022年“花間世界——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藏庫淑蘭研究展”獲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項目,2023年“圖像的復興——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藏歷代金石圖像研究展”、2024年“窗戶的生日——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藏民間剪紙文獻展”均入選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二是公教活化,針對不同群體設計活動。如面向公眾的藝術體驗坊,面向專業愛好者開展講座、導賞,以及我館的“一件作品”“一張卡片”項目,邀請專家解讀館藏背后的文化故事。三是數字活化,推進藏品數字化采集與線上展示,在官網、微信公眾號開設線上展廳,方便無法到場的觀眾欣賞精品。
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希望美術館不僅是藏品倉庫,更是文化傳播平臺,讓文化遺產服務人民的精神需求,助力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