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泊中戰斗(版畫) 20×18.8厘米 1939年 汪刃鋒
汪刃鋒(1918—2010)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中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縣,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際開啟版畫創作生涯,沿著魯迅所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成長起來。面對侵略者的鐵蹄,他以刻刀為武器,滿腔熱情地投入爭取民族解放的事業之中,用犀利的筆法“從苦難中刻劃出為全民族求生存的血路”,振奮了民族精神。因成就卓越,汪刃鋒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在1991年授予“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近日,“刃刻烽跡——安徽省美術館藏汪刃鋒版畫作品展”于安徽省美術館舉辦,展覽通過汪刃鋒80余幅作品,梳理其抗戰時期的藝術創作脈絡。
汪刃鋒的作品深沉凝重、真摯莊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畫面中所表現出的掙扎、悲傷、憤怒、抗爭等鮮活的形象,彰顯出作者高超的繪畫技藝,更深刻反映了民族苦難。這些創作飽含藝術家的良知和愛國情感,恰如其筆名“刃鋒”之喻,直刺世間悲痛,浸透對民眾的深切同情。
展出作品中如《游擊隊的收獲》《在血泊中戰斗》《馳援》《女政治委員》等,是1938年汪刃鋒在皖西大別山從事宣傳并組織農民抗日工作后所創作的。戰時景象給汪刃鋒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批表現抗戰烽火的作品展示了中國軍隊面對日本侵略者時的英勇無畏,一幅幅激烈戰斗的畫面,既是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的體現,也是他從苦難中淬煉出來的戰斗利器。
1940年,汪刃鋒離開大別山來到重慶,經陶行知推薦,在育才學校的繪畫組任教。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極大,此時的汪刃鋒形容自己如沙漠中見到了綠洲,更堅定了要成為一名中國版畫事業辛勤耕耘的農夫。其間,他結識了丁正獻、劉鐵華、王琦等,他們聚在一起成為重慶版畫的中堅力量,共同推進了新興版畫運動的發展。
戰時的陪都重慶,給予汪刃鋒最初的印象是“和戰前一樣,歌舞升平,吃喝玩樂,窮富對比十分尖銳”。這讓他深刻地認識到要把人間的矛盾與丑惡揭露于大眾面前,所以《嘉陵江上》《陪都剪影》《纖夫》等一系列充滿人文關懷的畫面,通過揭示貧病與疾苦,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災難。
汪刃鋒版畫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民的受難”系列:《逃到哪里去》《這是命運嗎?》《人肉市場》《路尸》《水災》等,畫中的人物并非簡單羅列,而是共同構筑出了一幀幀沉重的圖景:懷抱著死去嬰兒、眼神因極度悲痛而空茫的父親;餓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孩童;攜老扶幼、彷徨無措的一家人……他的筆觸如刀刃般利落,又深含悲憫的微顫,將個人的苦難升華成為整個民族命運的象征。汪刃鋒始終“把社會的不幸和人家的痛苦看作自身經歷”,并做到“一直要捏著他的雕刀和畫筆,永遠地為了千萬個受難的人民而服務”。
這些抗戰時期的版畫作品不僅反映了從炮火烽煙中走過的苦難歷程,同時也是汪刃鋒具體的生命感知。他的作品不止于憤怒的吶喊,更是為民族苦難敲響的警鐘,喚醒國人在沉痛中凝聚抵抗的決心。在汪刃鋒看來,存亡絕續之秋,藝術從來不是粉飾現實或逃避命運的工具,而是一把寒光凜冽的刻刀,刺破虛幻,直面鮮血與眼淚,以最深切的人文關懷記錄真相,以極具沖擊力的視覺語言點燃不屈的民族之魂。茅盾在看完這批作品后也感慨地寫道:“作者在他的木刻作品《人民的受難》中很有力地說出來。人民在受難,受過難的煉獄會把人民的戰斗能力鍛煉出來,會把人民要求解放的情緒煽動起來。人民現在還在受難,但人民不能永久安于受難的?!?
汪刃鋒還是新興木刻藝術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在抗戰前后他先后在“中國木刻研究會”“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中任職,并在“全國抗戰木刻展”“川康公路線社會教育工作隊”等重要活動中身體力行地為抗戰勝利與木刻藝術貢獻力量。
此次展覽展示了一名優秀藝術家通過作品描繪社會現實的真摯視角,特別是一批珍貴的抗戰版畫及版畫原板展出,帶領觀眾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以極深刻的人文關懷記錄真相,以極震撼的視覺語言激發不屈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