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蜀素帖》
每位喜愛書法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靜靜地站在博物館的玻璃柜前,在柔和的燈光下,
映入眼簾的是一件流傳千載的書法名作。那是陸機的《平復帖》,抑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怎樣欣賞這些經典之作?它們究竟好在哪里?古人為什么會這樣寫?諸如此類的疑問會不斷涌入腦海中。
經典之作需要具備哪些標準和條件呢?單從字義上理解,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經過歷史篩選出來的最有價值、最能表現專業精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個時代文化藝術最輝煌的符號,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在新時代文化語境下,如何更好地深入經典、傳承經典,成為當代藝術家表達中華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每個時代書法藝術的精華,不僅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藝術技巧以及形式材質等特點,還彰顯出獨特的審美內涵和藝術境界。因此,書法經典不僅是歷代書法遺跡的圖像標本,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打通時空、穿越古今、沖破地域,能夠讓每個時代都產生共鳴的最素樸、最真淳的情感流露。此外,對話經典的方式千差萬別,也因時相傳、因人而異。因此,切入經典的路徑和視角各有差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經典、理解經典、學習經典、取精用宏,自然就形成了對歷代經典的“活化”?!盎罨睍ń浀?,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到四個“入”:
一是“身入”。設身處地深入書法經典之作的時代背景中,盡可能還原歷史情境,溯本求源。運用“以當時工具做當時字體”等理念,由師古人之“跡”到師古人之“心”,更好地把握經典之作產生的內在動因。
二是“心入”。就是要立足“原點”,心隨筆動,全身心去感悟經典作品的每一個筆觸,調動一切想象力,由“靜態點畫”到“想見古人揮運之時”,還原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書法史情境。
三是“情入”。這也是所有藝術門類由技入道的重要過程。唐代孫過庭言:“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笨梢韵胍?,一件沒有本心和情懷的作品如何感動自己、感動觀者,更何談流傳久遠?
四是“神入”。書法“神居何所”?這需要我們調動一切藝術靈犀,與古神會,唯觀神采,不見其形,這也是最高層次的通古、學古。
只有做到這四點,才能打開經典之門,進而讀懂經典、激活經典、傳承經典,才能在經典與時代之間架起橋梁。經典只有在當代被激活、被活化,才能對當前的創作真正起到積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深入經典、學習經典還要牢牢把握好一個“古”字,去品味穿越時空、愈久彌真的“古意”和“古香”。當然這個“古”不僅是一個時空概念,更是一種美學姿態,一種氣質和風神。對具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人來說,往往會透過筆墨意象和藝術手法,體察到古人作品深處的某種“氣息”。這種氣息實際上是一種筆墨的氣質和意象,是一種形而上的“道”。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長期的磨礪和陶養,還要有科學的理念為指導。
學習經典書法要走好“三步曲”:一要“與古賢通息”,
二要“與文史通氣”,三要“與時代同步”。也就是說,學習書法不是簡單地描摹經典碑帖的點畫形態,不僅要得古帖之形質技巧,還應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閱其人、讀其詩、思其行。此外,還要多讀歷史、兼通文學、增強學養,讓字里行間充盈著書卷之氣、文雅之氣。最為重要的是,要把個體之我從書齋中解放出來,從字內走向字外,從小我走向大我,融入社會實踐,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社會轉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把漢字寫好,寫得文氣、寫得雅正、寫得自然。文氣是中國書法最有力的底氣,雅正是中國書法的最大格局,自然是中國書法最真實的狀態,這是當代書法的核心價值觀,是書以載道的基點,也是由書法自信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中國書法的經典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向經典致敬,以經典對話經典,不斷創造新的經典之作,讓經典之精神生生不息、不斷傳承下去,這是當代書法人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