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價雖廉,畫中常做客‖
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是許多北方家庭大肆囤積白菜的時節,象征著對未來的期盼與儲備,在門口和院子里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場面甚是壯觀。
大白菜之所以在北方備受推崇,首先得益于其頑強的生命力。這種蔬菜不畏嚴寒,能夠在北方的黑土地上茁壯成長。當寒風凜冽、雪花紛飛時,大白菜更是被譽為“蔬菜之王”,成為冬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為北方人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綠色食材。
白菜有美好的寓意,諧音“百財”,寓意財源滾滾,有招財的吉利意思。同時,它的菜葉是青色,菜幫為白色,也寓意著“清白”——象征著人的品行“一清二白”,故成為文人畫家們喜歡表現的一個題材,以此來表達這種高尚的品格。許多畫家緣于白菜這二種含義,創作出富有深意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們的藝術才華,更蘊含著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俗話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在五彩斑斕的生活里,大白菜猶如一位低調的君王,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多重功效,贏得了無數人的青睞。它雖然不屬于山珍海味,卻是許多人抹不去的一味鄉愁,有著吃不傷吃不膩的特質,因而極具人間煙火氣。
‖讓人心生歡喜的表現對象‖
白菜,對畫家來說,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模特”。因為它太常見了,家家廚房都有,畫家可以隨時隨地觀察它不同階段的樣子——從緊實到舒展,從新鮮到蔫萎,每一種狀態都有不同的美。
其次,它的結構耐畫。一棵白菜,有整體的橢圓形,里面卻包裹著無數層葉子,由緊到松,層次非常豐富。它的葉子脈絡清晰,邊緣是好看的波浪形,既有規律又富于變化,很適合用線條表現物體的結構和質感。
另外,它的顏色和質感很適合“練手”。白菜幫子潔白如玉,略帶透明;葉子部分從嫩黃到翠綠,色彩過渡非常微妙。畫家可以通過畫白菜,來學習如何調配白色、綠色和灰色,如何表現蔬菜上那種鮮活的水潤感。
總而言之,對畫家而言,一顆平凡的白菜,既是練習基本功的絕佳對象,也是能夠承載深厚文化內涵的精靈。它讓藝術,從最日常的生活里長了出來,開出了花朵。
‖大明星“翠玉白菜”‖
演藝界的大明星光彩奪目,白菜界也有自己的大明星,那就是廣為世人所熟知、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其實留存下來的翡翠白菜有好幾顆,相比較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綜合原料、品相、雕工三者來說,更勝一籌。
記者第一次去寶島時,亦不能免俗,跟隨著蜂擁的人群來到她的面前,于人縫之間踮腳張望,一睹芳容,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那白菜置于玻璃匣中,燈光下照出通體玲瓏。玉工借翡翠之色,雕作菜葉翻卷,脈絡分明,竟似剛從園中摘來,猶帶晨露。葉間伏一蟈蟈,翅翼輕薄如紗,細足鉤住葉緣,仿佛一躍便能振翅而出,不禁嘆為巧奪天工。
此翠玉白菜之美,不在雕工精絕,而在匠人懂得“借物生意”之理。石中本有青白二色,匠人順勢而為,青處作葉,白處為幫,遂成一天然蔬果。藝術之妙,原在順勢而為,不強求,不造作,仿佛物體自身生出了應有的形態。
據說這顆白菜原出自紫禁城永和宮,曾是光緒帝妃子瑾嬪的嫁妝。白菜象征清白,蟈蟈寓意多子,皆是舊時女子一生的向往。如今物是人非,玉白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靜立于斯,燈光下依舊冷艷逼人,連同時光與匠人的用心一齊凝固,是那樣美得不可方物。
‖歷經三百年而鮮嫩如初的“白菜”‖
河南博物院的重要文物“牙雕白菜”,雖然沒有翠玉白菜名氣大,但亦是不可多得的珍寶。資料顯示,這顆牙雕白菜長約23厘米,重260克,通體以完整象牙雕刻完成。主體色彩以牙白為主,向嫩黃色漸變。牙雕白菜一端為層次分明的菜葉,紋理清晰,舒展張開,可見菜心;一端為菜根,白色菜幫包裹緊致有力,菜根部分連帶著褐色泥土,如同一顆剛從地里挖出還未清洗的大白菜,栩栩如生。
細細端詳,白菜葉莖上,還飾有兩朵小花,一朵含苞,一朵盛放;菜葉與主體的結合部位,趴伏著一只翠色蟈蟈,蟈蟈雙腿一屈一蹬,正盡情吮吸白菜鮮美的汁水;一只瓢蟲一旁靜臥,須角隱現,似乎也在埋頭享用大餐。小花和小蟲的點綴,使得整個作品兼顧野趣和雅致,充滿生命的律動與自然的和諧。
此象牙白菜構思巧妙,造物情趣豐富,將白菜的形、神、色、韻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輕輕一觸,便能感受到菜園的清新與濕潤。
據館方介紹,這件象牙白菜應屬于清乾隆年間的作品,采用的工藝是當時最為流行的刻鏤染色雕法。雕刻刀法十分嫻熟,刻畫方式也相當細膩,作品將超然物外的田園生活表現得活靈活現。值得一提是,即便過去了近300年,白菜的顏色依舊光鮮亮麗,絲毫沒有褪色,令人難以想象。
據資料記載,象牙的染色過程十分困難,現代專家在對象牙進行染色實驗時,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兩載,象牙便會逐漸褪色,最終變成本來的顏色??墒沁@顆象牙白菜卻不同,雖經風雨侵蝕,其色彩仍牢牢地吸附于象牙表面,其染色手法令人驚嘆。顯然古代的象牙染色技術,現代科學也無法對其進行破解,說明該技術已經失傳,令人惋惜。
‖近現代畫家的“家常菜”‖
近現代畫家中,有許多人對白菜有著特殊的偏好,常以此入畫,流傳下不少表現白菜的佳作。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孝豐縣(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的這幅作品(右下圖)很有特色,白菜菜葉部分以淡墨暈染出輪廓,然后以濃墨畫出菜葉的脈絡。菜幫部分以墨勾畫出輪廓,中間部分留白,以突出質感。顏色的變化以墨色的濃淡來體現,畫面整體清新而生動,突顯其書法用筆的老辣線條,有種大樸不雕的感覺。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中國近現代畫家、書法篆刻家。他筆下的白菜,以其淋漓灑脫的“大寫意”精神獨步畫壇。他常以飽含水分的潑墨揮灑菜葉,濃淡相滲,酣暢痛快;又以簡練遒勁的淡墨勾勒菜幫,清爽挺拔。其用筆老辣概括,絕非細摳形似,而是重在捕捉白菜的豐腴飽滿與生機勃勃。畫中常配紅艷辣椒或墨色草蟲,以色彩對比點醒畫面,平添世俗生活的濃郁情趣。白石老人自喻“清白傳家”,借白菜寄寓樸素超然的人生哲學,于平凡物象中升華出雄健爛漫的天真意趣,真正達到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至高境界。
于非闇(1889-1959),山東蓬萊人,近現代國畫家。于非闇畫的白菜,以宋人縝密之法入畫,卻賦予其清新雅致的文人意趣。他畫的白菜主體常以細膩雙勾敷染,墨線精微,層層分明的葉脈與肥厚葉片質感逼真,更以汁綠、淡赭等色巧妙渲染,顯出霜后清潤。菜根須髯亦一絲不茍,泥土似帶芬芳,有著濃郁的田園生趣。其作既見院體畫之工致嚴謹,又融書法筆意與生活詩情,將尋常蔬果進行文化升華,盡顯雅俗共賞之妙。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中國近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號稱美食界里繪畫最好的,美術界里最會做菜的,是畫家中的老饕,嘗過不少山珍海味,自然也知道白菜的淡泊淳樸,實為不可多得的家常至味。由喜歡吃到喜歡畫,順理成章。他畫白菜堪稱一絕,筆下的白菜活色生香,墨色間跳動著灶臺煙火——菜幫脆如晨露,菜根還帶著泥腥氣。不管是用筆、象形、位置、賦彩都是匠心獨具。張大千常說“筆墨如調味”,他把“吃是學問,畫是修行”釀成了水墨真經,尋常食材在他筆下竟比敦煌壁畫更鮮活。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中國近現代花鳥畫家。王雪濤所畫的題材廣泛,構思、構圖精巧,形似神俏、富有筆墨意蘊。他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雅致傳神,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他畫的白菜(如上圖),兩顆菜的勢安排得靜中有動,非常靈巧,用色反其道而行,菜葉用水墨勾勒渲染,背后襯景的菊花葉用綠色畫出,反倒是凸顯一種純凈感,水墨層次分明的菜葉,寥寥數筆葉脈恰到好處,功力畢現。
孫其峰(1920-2023),山東招遠人,中國近現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孫其峰經常探求些不規則又富有變化的周秦風格的章法,從中體會貫通花鳥畫的構圖原理?!霸谖倚哪恐?,畫與印,微觀上有明顯區別,在宏觀上它們又是相通一致的?!?nbsp;孫其峰重視寫生與造型精準性,強調從自然中提煉形象。他筆下的白菜(左上圖),既有大寫意的豪邁粗放,又有著小寫意的精致內斂,水墨韻味濃郁,凸顯“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貌離神合,似非而是”的寫意境界。
‖現實主義的白菜長啥樣‖
忻東旺,這位來自河北康保的藝術家,出生于1963年,1988年從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畢業,之后在1994年又順利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七屆助教進修班。2003年,他更進一步,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首屆高級研修班。忻東旺教授不僅在學術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曾擔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重要職位,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同時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以及中國油畫學會的理事。遺憾的是其在藝術創作的巔峰成熟期英年早逝,讓許多人都痛心不已。
忻東旺的人物畫畫出了中國老百姓內心的靈魂,但他對畫白菜也情有獨鐘,留下許多表現白菜的現實主義作品。他曾經這樣寫道:“白菜,大素也;幫白葉綠如璧似玉。然身價微廉,少人惜之;盡寒月滿目皆翠,孰睹寂心。唯百姓越冬眾儲之?!?
他塑造的白菜堪稱得天獨厚,完美無瑕,令人嘆為觀止。著名油畫家冷軍看了之后認為:“他巧妙地運用了光線,使得白菜在畫面中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感。這里虛實相映,畫面平整與厚重并存,這都得益于他對于白菜的深入觀察與獨特的表達欲望。由于白菜本身的平滑質地,他順勢而為,將力量與表現性完美融合。他的畫作風格沉穩,每一筆都蘊含著深意,如同一種獨特的語言,經得起細細品味?!?
‖用色彩塑造一顆永恒的“白菜”‖
曹春生,1969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與國內一批著名油畫家同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屆油畫研修班學習,并取得顯著成績。曹春生涉獵的題材較為全面,筆下有藝術家們鐘愛的草原、駿馬與牛羊等,畫面格外逼真,讓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觸摸到馬兒們的鬃毛,感受到陽光與風聲。同時,他對日常生活里的諸多尋常物事青睞有加,反復描摹,他畫的白菜特別“原生態”,色彩沉穩厚重,根部帶土、葉子還有蟲眼,質樸粗糲,充滿生命感。用一位評論家的話說,曹春生的作品能把人觀畫的視線引向普通平淡的生活,“讓你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現實生活,最美的東西也在平淡與中和之中?!?
趙洋,2006年以造型全國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大學期間《女青年素描全身像》獲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基礎部一等獎;《男青年素描全身像》獲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基礎部二等獎。畢業后的趙洋,主要從事粉彩畫創作,因為從小就習慣用左手執畫筆,所以他的網名叫“左手執筆”。其創作技巧,得益于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強大的素描功底支撐,他畫的靜物白菜,調配出的顏色既美麗又豐富,線條和色塊的處理明快灑脫,富有變化,畫面總是能一眼就吸引住觀眾,就像是一幅幅高考范畫,因此其作品尤其受到考前學子的追捧。
賴躍森,是網絡上比較活躍的一位畫家,喜歡分享自己的創作。其筆下的寫實畫作,一顆顆“白菜”不僅是普通的蔬菜,更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筆都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敬意,每一畫都凝聚著畫家的匠心獨運。層層渲染的色層之下,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頌歌,更是對勞動人民辛勤付出的致敬。(左下圖)畫面中的這顆白菜栩栩如生,每一片葉子都清晰可辨,紋理、層次井然有序,絲毫沒有雜亂的痕跡。色彩搭配淡雅之中透出生動,仿佛能夠引領人置身于那片綠意盎然的田野,親身體驗那新鮮的菜香。作品以小雞、昆蟲和白菜組合,又似乎在訴說著美妙的田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