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時間:2025-09-27 15:30
Yi SPACE易空間榮幸呈現展覽《將至未至》,集中展出英國藝術家 Billy Childish(比利·查爾迪斯) 于2025年最新創作的重要繪畫作品。展覽貫穿主要展廳空間,粗獷而抒情的筆觸與建筑結構彼此呼應,共同營造出一座流動的繪畫劇場,邀請觀者在自然意象與存在哲思之間往返穿行,凝視時間與生命的悖論。
世界的生成
與消逝
同在一個永恒的瞬間顯現
以“時間”之名
披覆其上
——比利·查爾迪斯
比利·查爾迪斯長期生活并工作于英國肯特郡查塔姆,以其內省、自傳式、情感深邃的繪畫、寫作和音樂而聞名。自1980年代起,他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大批追隨者,創作并出版了多部小說、40余卷自白式詩集,錄制了170多張唱片,并創作了數百幅畫作。他的繪畫多取材于身邊的環境與熟悉的人物:白樺林、自畫像,或置于英國田園風景中的孤獨人像。這些作品以厚重的筆觸與詩意的張力,持續探索人類存在與自然之間的精神共鳴。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其 2025年的最新繪畫作品,靈感源自查爾迪斯近期與家人一同前往美國西部(尤其是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旅行。作品主題圍繞“生成”與“消逝”的辯證展開:在《松與巖》中,巖石與松木的并置成為流變的隱喻;《約書亞樹下立》中人物與約書亞樹并置成一場無聲的對話。凸顯了人的渺小與自然的永恒;大尺幅作品《莫諾湖》則通過油彩與炭筆的疊加,營造出自然的壯麗與不穩定感,仿佛時間的呼吸與凝固在畫布中并置。
藝術家在其詩中寫道:the world becoming / and / unbecoming / in / one eternal moment / dressed / as time。這精準地道出了查爾迪斯創作的核心——他的畫布不是風景的靜照,而是時間流動的顯影。他運用充滿原始力量的油彩與炭筆,捕捉那“永恒的瞬間”,揭示萬物如何在誕生的同時便步向消亡。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目睹巖石在凝固中開始風化,云朵在匯聚壯麗時悄然消散,色彩在鮮活的剎那便蘊含褪變的宿命。查爾迪斯剝開時間層疊的偽裝,直指存在的本質:生成即未成,存在即消逝。這深刻呼應了海德格爾關于“此在”(Dasein) “向死而生” 的哲思——我們正是在意識到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理解并投入存在的意義。
這些畫作是時間作用于存在的顯影。步入展廳,沉浸于一場關于流變、時間性與存在本質的直觀體驗。風景在此成為映照我們自身境遇的鏡子。查爾迪斯以其粗獷而深刻的筆觸,邀請我們共同凝視這時間顯影的印記——萬物身上同時刻印著生成的軌跡與消逝的紋路,我們自身亦是這永恒瞬間的一部分。
關于Billy Childish
比利·查爾迪斯(Billy Childish,1959年生于英國)生活與工作于英國肯特。他是一位跨越音樂、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多重身份藝術家:朋克搖滾樂手、詩人、小說家、電影人及畫家。至今已出版四十余部詩集、五部長篇小說,發行百余張音樂專輯,并創作數百幅繪畫作品。
16歲離開中學后,Childish 曾在查塔姆海軍船廠擔任石匠學徒。1977年進入 Medway College of Design,1978年考入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但因堅持個人風格于1981年被開除。這段經歷奠定了他獨立不羈的創作立場。其繪畫深受梵高與蒙克影響,以牧野、山脈、荒樹與天空等自然元素承載個人經驗與哲學思考。
他曾在多個美術館與畫廊舉辦個展,包括英國肯特羅切斯特美術館(2016)、德國呂塞爾斯海姆特色博物館(2016)、紐約 White Columns(2010)及倫敦當代藝術學院(2010)。并參與群展如倫敦 Pushkin House「Billy Childish, Harry Adams and Edgeworth Johnstone: Our Friend Larionov」(2014)、德國亞琛「Paintings Sweet Paintings」(2014)、以及愛丁堡城市藝術中心「British Art Show 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