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游客市民參觀《契丹印跡——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中新網記者 劉冉陽 攝
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來臨,草原與海上的文化之風吹向云嶺高原。10月1日,《契丹印跡——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上?!ずI稀虾J袣v史博物館藏海派繪畫名家作品展》在云南省博物館雙展新啟,帶來一場跨越山海的文物盛宴。
《契丹印跡》展由云南省博物館攜手內蒙古博物院等6家文博機構打造,展出160件(套)精品文物,整體呈現遼代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展現一段真實鮮活的草原往事。
內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云彩鳳介紹,展覽分為四大單元,根據時間順序梳理契丹從興起到消亡的歷史過程,從不同方面展現遼代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囊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真實再現契丹文化特色。
展覽中,鎏金銅覆面、鎏金銅冠、蘑菇型三彩釉香薰等展品精彩亮相,吸引觀眾駐足。從史書中的契丹貴族,到推行“南北面官”的朝堂官員;從草原放馬牧羊的百姓,到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商人……一個個鮮活個體的故事,共同交織出契丹的文化特色。
《上?!ずI稀氛箘t與遼代草原文明相映成趣。該展分為“何以海派——海納百川藝術舞臺”與“何為海派——兼收并蓄開拓創新”兩個部分,通過94件(套)文物全面展現海派藝術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繪畫風格等內容。
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以后,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走向新階段,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流碰撞,為海派藝術的崛起創造條件。作為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的重要流派之一,海派繪畫形成了師承各異、風格多元、勇于創新、中西融合的特征。
云南省博物館展覽部工作人員師藝介紹,吳昌碩、任伯年、虛谷、趙之謙等多位海派大家的作品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皬漠嬜黠L格的流變,可以看到西方美術理論、繪畫技巧等如何融入到東方傳統文人畫當中,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創新。”
“雙節”期間,云南省博物館還開放六大基本陳列和原創大展“從西南夷到益州郡——戰國秦漢時期的云南”等多個展覽。同時,“家國記憶”“國慶華章”等主題研學活動、“古滇華章”等社教活動和扎染、大漆工藝等文創活動也將陸續在館內舉辦,讓觀眾在觀展之余沉浸式感受歷史與文化的厚重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