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認知概念中,李安源首先是一位藝術史學者。
近年他的繪畫實踐不斷發酵,讓我感受到個體精神歸宿與文化身份的多維度顯現。畫面中充滿象征性及表現意識的交織,構成了對歷史和現實關系的復雜隱喻。
安源的繪畫拒絕了膚淺的漂亮,用顏料和筆觸記錄著人與世界碰撞的物理痕跡,氣質冷逸,用色好比是在暗黑中尋找晶瑩的寶石,色彩濃郁的底層卻有一種內在的光輝。他筆下的社會人并非簡單的再現,而是對虛偽、疏離等權力的切實批判。他一直關注感知的真實和存在的質感,試圖在畫布上捕捉那種瞬間的、充滿活力的視覺體驗,表達了他與客觀世界不斷博弈的痕跡。濃郁的色層之下即是充滿力量的涂抹,也是在不斷覆蓋的過程中逼近對象的本質。
若將盧奧的悲愴、奧爾巴赫的狂放與李安源并列觀看,可以體會到藝術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共同追問著關于存在、精神和歷史的終極問題。
安源曾經看了杜小同的作品后有感而發,說他是一位具有藝術史觀的藝術家,就這一點而言似乎也是在說他自己。
(文/楊大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美術理論與策展委員會委員。2025.9.22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