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冠縣黨團隊一體化育人主題實踐活動的人員參觀六十二烈士紀念館 代洪月 攝
9月18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冠縣黨團隊一體化育人主題實踐活動,在山東聊城冠縣六十二烈士紀念館舉辦?;顒又?,該縣黨員、團員、少先隊員代表80余人向烈士墓敬獻鮮花,他們還走進紀念館展廳,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前佇立,聆聽革命英雄英勇不屈的抗戰故事。
在冠縣東古城鎮后田莊村東南,綠樹叢中有一座巨大的圓丘形石砌墳墓,合葬著62位烈士的忠骨。墓的北側,坐落著六十二烈士紀念館,館內通過豐富的展陳、逼真的場景,再現了85年前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
1940年2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先遣縱隊一團三營十連在三營教導員孫樹生、十連連長王德林指揮下,參加打擊頑軍石友三部的戰斗。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十連62名戰士在館陶縣趙官寨村(屬河北省邯鄲市)與3000名日偽軍遭遇,經過一晝夜激戰,斃、傷敵人500多名。在敵軍猛烈攻勢下,戰士們占據一座土樓繼續戰斗,子彈打光了,就用磚頭、瓦塊還擊。敵人惱羞成怒,縱火燒樓。在彈盡糧絕之際,堅持到最后的戰士們砸壞槍支、縱身火海,以身殉國。
“犧牲的這62位烈士中,最小的15歲,我爺爺年紀最大,只有他和另外一位烈士張萬順留下了后人。那場戰役之后,敵人四處搜捕烈士后代,是后田莊村全村人保護下了我們一家?!泵慨斪哌M展館,講述起爺爺王德林和戰友們舍生忘死的戰斗故事,王聯合總是難掩激動,“作為烈士的后代,我要把偉大的抗戰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銘記這段光輝歷史?!?
1946年,62位烈士的忠骨由趙官寨村移葬至后田莊村,這里也是十連誕生地和其中多位烈士的故鄉。2015年6月,六十二烈士墓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賡續紅色基因,近年來,冠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冠縣英雄烈士保護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縣、鄉、村、個人分級保護制度,對英烈紀念設施等加強管護。針對六十二烈士墓年久失修的情況,該縣投入專項資金70余萬元對墓冢、墓碑和周圍環境進行保護修繕;在此基礎上,投入專項資金近2000萬元,建設冠縣六十二烈士紀念館,涵蓋六十二烈士墓、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區等功能區。
走進紀念館一層展廳,作戰地圖、重機槍等革命文物,《血火春秋》《冠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等紅色檔案,以及通過聲、光、電形式復原的戰斗場景,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冠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青起介紹:“我們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采用裸眼3D技術、場景還原等方法,營造全方位、沉浸式紅色教育體驗,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直觀感受這段紅色歷史,產生強烈情感共鳴?!?
據了解,冠縣六十二烈士紀念館共有館藏展品近200件,除了重點展示趙官寨戰斗過程及烈士名錄等板塊外,展館二層還回顧了抗日戰爭時期冠縣各級抗日隊伍的斗爭歷程,介紹了陳貫莊戰斗、大界牌伏擊戰等重要戰役情況及這片紅色熱土上涌現的英雄兒女。
自2024年12月開館以來,冠縣六十二烈士紀念館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今年以來,聊城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聊城市委黨校等多個單位以團隊形式來此開展主題黨日、紅色研學、館際交流等活動。與此同時,該館依托紅色資源,常態化開展烈士事跡宣講等主題教育,讓紅色精神走出展館、賡續傳承。
以冠縣六十二烈士紀念館為核心,冠縣對縣域內紅色革命遺址進行統籌修繕,把中共冠縣第一支部、趙健民故居、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等17處紅色遺址串點成線,形成近百里的“初心印記”紅色文化長廊,先后開展“紅色聊城·我家鄉的英烈故事”征文、慶“八一”退役軍人書畫作品展等系列活動,在全縣范圍內掀起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熱潮。
截至目前,冠縣已將現有40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跡進行整理,編制“紅色基因”圖譜,并按照輕重緩急、分批分類實施原則,全面統籌紅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許青起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從強化保護管理、深化教育功能、提升服務效能入手,持續發揮紀念設施作用,讓紅色故事可觸可感、深入人心,凝聚起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