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湖南懷化市博物館參觀。張卓攝/光明圖片
今年,乘著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東風”,一座新的博物館在湖南省懷化市拔地而起。
“和老館相比,懷化市博物館新館不僅面積大多了,文物也更豐富了,原來我們懷化藏著這么多寶貝,太震撼了。”一位懷化市民在參觀后連連稱贊。
新建一座博物館,主角自然是館藏文物。說起這里部分文物的來源,其中大有門道。懷化市博物館副館長李莉介紹,不少文物是從湖南各地千里迢迢“趕來”的。
作為推進湖南全省博物館“省市聯動”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懷化市博物館新館在開館之際,就依托“湘見萬年”文博特展矩陣平臺,向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護利用中心)以及相關市州和縣市區借展了200余件(套)精品文物,讓湖南文物界的“流量擔當”們集結“出差”,相聚懷化。
在這批“出差”文物中,有一件尤為特殊,那便是由湖南博物院借出的銅鼎。它與懷化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脯王鼎,同為在懷化市溆浦縣馬田坪村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此次借展,實現了“兩鼎”跨越多年的重聚。
“文物運輸不是簡單的搬運,而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李莉講解道。針對青銅器的運輸,需先覆蓋一層脫酸棉紙作為貼身保護,再根據文物形制“量體裁衣”,手工開槽制作內襯,確保運輸途中毫厘不差。起運前,技術人員要反復測量箱體間距,用物理緩沖隔絕一切碰撞可能。
在出發前和到達后,“出差”的文物要經歷至少兩次嚴謹的點交。“點交十分考驗眼力和耐心,對青銅器的點交描述要細致,以確認文物狀況沒有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改變?!崩罾蛘f。
為什么要讓文物“出差”?根本原因在于博物館資源分配上存在“客觀缺陷”,導致博物館參觀“冷熱不均”。截至2024年底,湖南全省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200家,全年接待觀眾總數超7700萬人次。然而,其中有84家博物館年度接待觀眾人數不足10萬人次。
“一部分博物館館藏豐富,卻受限于展陳空間,大量文物在庫房‘沉睡’,沒有面向公眾展出;另一部分博物館,特別是新建館,則面臨‘大而空’‘沒東西、沒內容’的尷尬局面?!焙鲜∥幕吐糜螐d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姜猛說,“當我們的辦館思路從‘單館獨奏’轉變為‘多館合唱’,博物館相關資源流動性大為增加,通過優勢互補,市州博物館發展潛力得到釋放?!?
近年來,通過文博資源的整合與重組,湖南全省博物館煥發出強大的內生力量?!胺嚼溨酢泵蠓嚼湹日滟F文物從湖南博物院到衡陽市博物館“出差”,引發觀展熱潮;《群牛圖》《奔馬圖》等10幅徐悲鴻真跡現身瀏陽市博物館,令觀眾大飽眼福;岳陽市博物館的青瓷舞女伎樂俑等10件(套)文物由網友票選“出道”,并借助AI技術唱響千年傳奇;王船山曾珍藏的獨幽琴,“住”進全新打造的岳陽樓博物館“訴說”洞庭琴韻……隨著博物館“朋友圈”不斷擴大,湖南博物館事業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