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松(國畫) 179.5×97厘米 2022年 王明明
近日,“集虛尋境——王明明中國古典園林作品展”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舉辦,展覽集結了作者近百件園林題材新作。王明明以傳統筆墨為基石,用青綠設色、水墨暈染等技法,展現園林四季之美,傳遞“天人合一”的東方美學意境。他像一面穿透歷史塵埃的藝術之鏡,令人看到中國傳統文脈所在,更看到了一位中國文人觀照萬物的脈脈溫情。
元豐八年(1085),蘇軾看到史全叔收藏的吳道子畫作,寫下“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妙語。出新意是每個藝術家終其一生想要達到的目標,但是法度為何,妙理何在,如何平衡豪放與法度?
王明明是一位在法度之中不斷出自我之新意的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有自己的整體規劃:花鳥畫、古意長卷、書法創作、百開人物冊頁,幾十年來,逐漸形成一個個具備鮮明時代性和個人氣質的藝術創作集合。在多番研究江南園林和皇家園林之后,王明明深刻體悟了計成在《園冶》中所寫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蘊,宗白華美學概念中強調的中國園林建筑的空間美學,以及陳從周所說的“園林就是詩情畫意”,并將這些對園林本質以及美學層面的理解,以及自己對于繪畫藝術的理解,集中呈現在畫面上,形成了又一次的“出新意”。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這是南宋范開為辛棄疾詞集作序中的一句經典論述,用以稱頌辛棄疾事功之高、才情之大。本次展覽展出的園林題材繪畫作品便能讓人看到王明明藝術之路的“意必遠”。如其八米長幅作品《雪映雅堂》中,站在留園五峰仙館望向室外巨大堆疊湖石,雪景中竹石與梅花都帶有一絲荒寒冷逸;室內正中的石桌上一盆盛放的蘭花成為畫面的視覺焦點,嬌俏花朵生機盎然,幽香四溢飄向畫外。整體畫面氣度恢弘中飽含著泰然自若與氣定神閑,春蘭彰顯出的朝氣又將廟堂之高拉入人間煙火。
志高者,往往是在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中得到蛻變和升華的。在園林題材的繪畫中,王明明的繪畫作品產生了多種形式的變革。首先,他在傳統藝術的主脈上實現了現代性的表達。其作品《紫旭堆秀山》上的一抹粉紅色表現著朝霞,而粉紅色云朵后面的一筆淡墨,使得畫面清新淡雅,活潑秀美。其次,王明明還是一位能夠不斷吸收不同藝術種類、用不同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以兼收并蓄的廣博心態面對繪畫。他在金銀卡紙上表現園林近景,在濃淡相宜的墨色中找到傳統繪畫應有的雅致,與此同時,潑墨肌理表現的虛境與畫幅上的花窗、竹枝、枯木、湖石的實景表達相映成趣。
此次園林主題繪畫展覽的名稱為“集虛尋境”,“虛”字當先,也是這批繪畫中所要找尋、追求和表達的主要目標。實際上,中國古人作畫非常講究“虛”的表達,“虛”也恰是意境達成的主要途徑之一。在王明明的作品《片石神工清涼境》中,層層累累的片石結構被虛化,表現片石山房的主體形態,虛化了疊石結構,但石塊壘疊之間的筆墨卻十分豐富。比山石結構形態的“虛”更進一層的是水中片石山房倒影的“虛”,淡墨與水影交融,實景與虛景相映,中國畫的意境一目了然。四幅《四時園境》則是王明明心中園林的景致,花卉草木、亭榭橋廊融入畫家腦海中的春夏秋冬之景,“虛”景產生的意境之美,是真實景致難以比擬和無法超越的。王明明常說,畫并不是要曲高和寡,好的畫是能使觀者產生共鳴的,而且畫面傳遞出來的應當是正向的氣息。謙謙君子,自有雅量,也自有正氣。當我們看見這一系列園林題材繪畫,會覺得安靜、清凈、干凈,毫無火氣,畫面彰顯著畫家不急不躁的創作狀態和恒久的赤子之心。
王明明擅長“造景”,他筆下的園林均非實景寫生,而是以景寄情,以景化心,以景映月,合而為之,即以實寫虛,名為“寫景”,實為“造境”。這個“境”,既是王明明心中筆墨的理想之境,也是他的夢中桃花源。在那個悠然安逸的筆墨境界中,依舊住著一位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童,他用純真之眼仰望著這迷幻之境的斑斕天地,用畫筆輕輕一掃:一抹粉云,天邊飄過。